近日,上海近铁城市广场的一位外卖小哥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身着一套外骨骼机甲装备,背着三个外卖箱,却依然轻松自如地行走和爬楼。不少网友将他与《死亡搁浅》游戏中的快递员形象联系在一起,纷纷感叹这是否意味着“钢铁侠”已经走进现实生活。随后,某外卖平台官方表示,这套装备正在探索未来外卖配送的可能性。该装备将在外卖骑手上下楼梯或骑行电瓶车不便的区域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行业内的一项创新尝试。
这套外骨骼装备由傲鲨智能开发,总重量为16公斤,最大承重可达50公斤。整套装备共有12个自由度,工作时通过全身骨骼传递力量至地面,即使背负沉重物品,使用者只需承担较小的操作力,肩部只需承受约5至10公斤的压力,相当于携带一台笔记本电脑的重量。
另外,还有一种适用于上半身的外骨骼装备,自重7公斤,承重范围在10至30公斤之间,适合频繁搬运货物,可以显著减轻腰部负担。
外骨骼最初来源于节肢动物的外骨骼结构,通常指那些具有坚硬表皮的生物体,用来保护柔软的内脏。螃蟹和虾的外壳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外骨骼。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设备,旨在增强人体的力量,帮助完成各种任务。最早的外骨骼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插画师Robert Seymour的作品《Walking By Steam》,其中描绘了以蒸汽为动力的行走装置。
20世纪50至60年代,外骨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63年,漫威漫画中的“钢铁侠”形象激发了人们对外骨骼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设想。两年后,美国军方与通用电气合作研发了名为“哈迪曼”的动力外骨骼装置,尽管其在放大用户力量方面表现出色,但由于自重过大(680公斤),最终未能成功应用。
进入21世纪,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启动了外骨骼研究计划,催生了伯克利下肢外骨骼系统(BLEEX)。此后,多个外骨骼产品相继问世,其中包括Sarcos公司的XOS系统和Berkeley Bionics的HULC系统。
2013年,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启动了战术突袭轻甲项目(TALOS),目标是研发一种集防弹、助力、夜视、健康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先进外骨骼系统,其性能几乎达到了科幻电影中的水平。
与此同时,印度和中国也开始重视外骨骼技术的应用。中国虽起步较晚,但在某些领域已开始实际应用。例如,京东物流曾研发并使用外骨骼设备来减少员工的腰肌损伤。此外,外骨骼技术在医疗领域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尽管外骨骼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动力源、续航能力和安全性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相信未来外骨骼装备将会普及到日常生活中,使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