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米特约 | 中国医大一院韩帅:用机器人辅助脑出血手术不是大材小用 患者能分明获益
作者头像
  • 2020-06-01 21:10:29 0

中国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高达50.6至80.7例/10万人/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脑卒中的高发国家。高血压脑出血导致的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正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在神经外科领域,机器人技术正在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工具,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效率,还减少了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受损的风险。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韩帅医生利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已经成功进行了超过一年的脑出血引流手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以下是神外前沿与韩帅医生的访谈摘要和手术案例:

神外前沿:目前机器人在科室的应用情况如何?

韩帅: 自2018年10月以来,我们已经使用机器人辅助完成了约100例手术,涵盖了脑出血、脑脓肿、脑活检以及DBS手术等多种类型。其中,脑出血和脑活检手术最为常见。

神外前沿:机器人辅助手术相较于传统的平面定向引流和开颅手术有何改进?

韩帅: 开颅手术虽然能够彻底清除血肿,但可能会对患者的传导束造成永久性损伤,影响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相比之下,平面定向头架存在不便之处,而机器人则具有操作简便、时间短、定位精准等优点。此外,我们还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手术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神外前沿:如何确保血肿完全排空?

韩帅: 要尽可能多地引流血肿,需要考虑血肿的形状演化过程。通过改变头部位置、利用颅内外的压力差以及正确放置引流管等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血肿排空。我们还会利用移动CT检查来动态调整引流管的位置,以确保完全排空血肿。

神外前沿: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具体操作流程是什么?

韩帅: 机器人手术需要预先确定靶点和入颅点,然后通过机械臂提供稳定的操作平台。与传统手摇钻或电钻不同,机器人钻孔的方向更加可控,从而减少创伤和感染风险,提高手术效果。

神外前沿: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手术,机器人是否更具优势?

韩帅: 平面定向头架更适合于DBS手术等特定类型的手术,而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机器人更能体现其灵活性和高效性。传统的头架手术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且容易引发并发症,而机器人手术则更为安全可靠。

神外前沿:在采用机器人之前,你们是如何进行脑出血穿刺引流手术的?

韩帅: 早期我们主要依靠CT定位来确定穿刺路径,但由于缺乏精确的导航,很难找到最佳路径。引入机器人后,手术精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神外前沿:机器人辅助手术是否会让人觉得大材小用?

韩帅: 刚开始时确实有人持这种观点,但实际上,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恢复速度。我们已经看到许多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恢复肢体活动,甚至有些患者在24小时内就能恢复肢体活动。

神外前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主要由基层医院承担,你们是否收到其他医疗机构的学习请求?

韩帅: 随着机器人手术效果的显著改善,我们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并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访问学者前来学习。目前,我们正在推广机器人手术技术,并计划开设相关培训课程,以帮助更多医生掌握这一先进技术。

神外前沿:关于建立机器人手术基地,您认为目前的技术推广取得了哪些进展?

韩帅: 我们正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并计划开展持续教育培训班。这些措施旨在帮助基层医生更好地掌握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从而造福更多的患者。

手术案例

病例一:

  1. 患者在3个月前接受了保守治疗,未进行手术。
  2. 使用电凝烫破硬膜。
  3. 使用骨钻破骨。
  4. 验证点验证。
  5. 术前规划靶点和穿刺路径。
  6. 术前CT显示血肿液化但仍存在占位效应。
  7. 手术中总共引流出15毫升血性液体,与术前估计一致。
  8. 手术切口仅为0.5厘米。
  9. 术后CT显示血肿腔消失,患者语速加快,表达流畅。

病例二:

(此处省略具体图片)

病例三:

  1. 术前患者左侧肢体完全瘫痪,术后12小时上肢恢复活动,24小时下肢恢复活动。
  2. 术前术后对比图显示肢体功能显著恢复。
  3. 血肿完全清除,传导束保持完好。

韩帅医生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主治医师,同时也是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中心的负责人。他擅长利用机器人微创手术治疗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并在国内率先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手术相结合,开发出智能诊疗软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社会影响。他还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和专利。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大材小用脑出血医大获益中国特约机器人分明患者辅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