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仪式上,上千架无人机在空中组成哈工大校徽等图案,宛如夜空中的繁星。此次表演的技术支持来自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孵化的无人机团队。该团队近年来通过“科创产教”共同体模式,探索“创新+创业+产业+教育+资本”的工程化创业方式,促进了科技成果更好地进入市场。
政府和企业合作推动“新基建”,完善市场化机制。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操作、机器人减速器检测等十余项技术,已被纳入地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和服务目录。
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科创产教”共同体,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不仅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还孵化了许多科技创新成果。这种模式不仅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一条市场化的新路径,也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
自成立以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一直致力于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该集团拥有超过1200人的创新创业团队,其中包括多位院士和长江学者,已推出30余类200多种产品,并成功孵化了100多家机器人及相关新兴产业领域的科创企业。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执行总裁王洪波表示,依托于创新基因和创业土壤,集团通过强化创新创业者在市场、运营、融资等方面的能力,全要素服务,帮助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并成立公司。
此外,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还通过融合创新技术,助力产业升级。集团旗下的哈工海渡教育科技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涵盖总部、多个分院以及近百家教学培训和考核中心的大型教育机构。
哈工海渡教育科技集团负责人张明文介绍,该集团自主研发了工业机器人职业能力培训与考核专用设备,并设计了相应的学习软件。“海渡学院”App上线两年多以来,已经为超过10万人提供了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