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十二点,TIT创公园里大多数公司都已经熄灯,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打破了夜的寂静。这里仿佛成了露天图书馆,静谧无比。
尽管园区安静无声,却并非所有人都能安睡。在某一栋大楼里,依然灯火通明。与此同时,园区外的酒吧也热闹非凡。然而,这栋楼里的并不是酒保,而是编辑小陈。
小陈最近接到了第三次改稿任务,眼看暴雨即将来临,他心里的压力比独自一人在办公室时还要大。如果有一款软件能帮他调整稿件,那该有多好。小陈焦虑地挠着头,心想。
用AI替代人类编辑的想法一直存在,尤其是在近年来AI算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机器已经具备了思考、说话和写作的能力。不过,由于人类的语言逻辑复杂多样,AI的语言处理能力目前还只能应对基本的交互。
尽管如此,AI仍然可以扮演优秀的“实习生”角色。近几年,微软利用AI作为编辑们的得力助手,在24小时不停歇的工作模式和快速高效的工作效率下,AI能够有效地检查和修改稿件,帮助人类快速完成内容筛选任务。
微软为何要用AI辅助人类编辑呢?虽然微软没有具体披露数据,但他们曾公开表示,与全球数十个国家、数百家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媒体每天生产大量的内容,而AI的作用就是像内容过滤器一样,首先帮助编辑做初步判断,比如内容的新旧程度、受欢迎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敏感内容,然后将筛选后的内容交给人工处理。
直到本月月初,有消息称微软计划通过AI取代部分人类编辑。根据The Verge的报道,微软将裁撤数十名新闻编辑及相关员工,他们的工作将由AI接管。虽然微软的具体动机尚不清楚,但从表面看,这一举措似乎不可避免。
虽然微软计划取代的岗位名义上是“编辑”,但这些编辑的工作内容不仅限于内容消费,还包括从各种信源抓取信息、审核和优化信息,并最终将新闻发布在MSN新闻页面和Edge浏览器的新闻动态上。因此,从媒体行业的角度来看,被AI取代的编辑主要负责信源稿件的审查、优化和发布,而不是撰写文章。
所以,微软用AI取代人类编辑的决定并不奇怪。一方面,AI能够自动筛选和优化内容,编辑只需要进行干预和优化;另一方面,微软可以通过AI节省大量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AI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无论在时效性还是效率方面,机器都远超人类。
既然AI已经具备了独立审稿和改稿的能力,那么它是否能够独立撰写文章呢?
按目前AI的编写能力来看,是可以的。但能否独立撰写文章,取决于文章的类型。早在2012年,华盛顿邮报就已经通过“真相讲述者”AI机器人检查新闻内容,通过数据库和内容对比,审查新闻的准确性。
到了2014年和2015年,洛杉矶时报、福布斯、美联社和腾讯财经等媒体也开始使用AI辅助编辑撰写新闻,但主要以简单的快讯为主。AI的作用是24小时不间断抓取信息,并将其填充到人工预设的新闻模板中。
例如:“某地发生了某级别的地震,请附近居民尽快寻找避难场所……某地公布了某项数据,出现了多少幅度的增长……某厂商发布了某款手机,配置如何……”
这里的“某地”和“某级”数据,AI可以从官方信源抓取,并填充到预设模板中,随后自动或人工推送。
这种紧急信息传播不需要过多文字描述,只需要整理核心信息并传递即可。然而,“用AI取代人类编辑”的可行性,现在还很难确定。即使强大的AI也会有失误的时候。
虽然AI暂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编辑,但在辅助创作方面,AI还是有一定的帮助。路透社采用的是结合“人工编辑+AI数据库”的形式。AI通过数据库提供关键词内容的历史数据,并整理成可视化图表,便于编辑撰写时快速查阅和引用,从而增加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提升撰写效率。
在国内,虽然AI辅助写稿尚未普及,但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开发了类似的工具。在一次AI方向选题的撰写中,我尝试了号称能“一站式智能写作”的在线写作网站。从该网站首页看,文档工具可以通过AI完成写作角度推荐、文章改写扩写、标题推荐和文章质量检测,甚至可以根据需求自动生成大纲和文章模板。
不论是自媒体还是媒体,在写稿之前都需要捕捉热点。该网站会抓取百度、知乎、豆瓣、今日头条、微信、微博等网站的话题榜单,根据这些榜单选择合适的选题。
当我进入这个页面时,感觉就像进入了糖果店,各网站的榜单抓取全面且及时。即使是普通读者,也可以通过这些聚合平台了解当前的热点动态。
在编辑框内嵌搜索工具,AI的作用在左侧窗口展示。在左侧窗口上方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可以获得全网的相关信息。AI在这里扮演“素材”搜集的角色,包括关键词搜索的文章、知识点、金句、配图等都可以在这里选择并引用到文章中。
文章可以通过小标签选择对应的范畴、时间、来源进行筛选。点击要引用的文章,可以将段落摘抄到编辑框中,并附上原链接;在图片搜索中,也会显示图片的版权信息。
相比于信息搜索,我更喜欢金句这一功能。适当引用名人名言和名著句子,可以提升文章格调。
例如,在撰写“AI和人类编辑的区别”这一主题时,我在搜索框内输入“人工智能”,能够搜索到相关的金句,如郝景芳在《人之彼岸》中的句子,提升了文章的格调: “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最大的差异或许是:真实世界与抽象符号之间的关联性。人工智能处理的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而人类头脑处理的是真实世界到符号的投影。”
AI辅助写作到这里还算顺利,但并非所有都很顺利。
虽然AI搜索框的功能齐全,也有较大几率搜索到目标内容,但由于数据库不全或其他原因,一些AI推荐的写作角度可能过时甚至与现状不符。例如,在搜索“小米手机”时,AI居然推荐了一个发生在2017年的写作角度。
并且,当我选择AI推荐的角度“小米手机5周年店庆开启”时,搜索框会自动将关键词拆分成“小米手机”、“周年”、“店庆”,然后得出一些与关键词无关的结果。
此外,由于是对全网搜索,所得结果中充斥着不少标题党和假新闻。当我输入“苹果iPhone”这一关键词时,得到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内容。
如果对一篇文章无从下手,可以通过套用模板来生成初稿。在这个分区中,可以看到有涉及电商、网评、科普、游记、小说、人物描写甚至是高考志愿填报的模板。
在初稿生成之前,可以通过移动小标题来调整内容顺序,然后让AI生成初稿。
然而,无论是我要填报高考志愿,还是给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写人物介绍,AI生成的内容都是从网络摘取段落,文章逻辑混乱,甚至包含一些耐人寻味的广告。倒是预设的小标题能给一筹莫展的作者一些撰写引导,根据这些小标题填充相关内容。
如果写注释是一篇文章最容易的部分,开头和结尾是最困难的部分,那么起一个能吸引读者的标题则是整篇文章最难的部分。
“标题推荐”功能本质上是根据关键词对相关文章进行搜索,汇总标题供作者参考。功能体验还不错,汇总的标题能提供参考建议,但不建议直接采用其他文章的标题,这对文章在网络分发非常不利。
“智能改写”功能会同时提供两个功能:修正用词和英译中。改写会将原文章的部分用词进行交换,系统也会将段落中的英语单词翻译成中文。
改写功能体验还不错,会将词语换成更接地气的用词,但有时仍需要后期人工调整,因为交换用词后段落逻辑会变得混乱。
至于英译中功能,我将The Verge的一篇文章段落复制到编辑框进行测试,并与Google翻译的结果进行了比对。两者都能正确翻译出段落内容,但在可读性方面,Google翻译的效果似乎更好一些。
文章质量检测实际上是查重系统,系统会摘取文章每句话在百度搜索,最后判断出“原创分”和内容质量指数。我将一篇已发布过的文章放进编辑框测试,最后的确能查出文章部分内容和网上重合度100%。
唯一让我不解的是,这篇文章从标题到注释都是硬件产品内容,系统居然把它划分到“社会”文章范畴。不知道AI是认为文章内容适合社会大众看,还是觉得我的文风很“社会”。
通过这次测试,AI在互联网资料搜集和汇编方面确实给作者带来了不少便利,但也只是在这一层面上提供了非常有限的帮助,更深度的需求仍需人工完成。当然,这也与每个工具背后的数据库和算法有关,AI能否成为人类的帮手,往往取决于人类是否对其进行专业和持续的维护。我不知道这个工具的开发团队是否会保持对AI能力的更新,若只是停留在现阶段,我认为也没必要续费了。
与人类相比,AI不会感到疲倦,不会因疲倦而影响写作状态,它可以每时每刻编辑文章。随着AI在编撰能力上的不断提高,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甚至能取代一部分人类编辑的工作。
在效率方面,AI是出色的新闻编辑。当你在努力写稿时,AI在工作;当你闭眼休息时,AI仍在工作。它还能对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反应,而人类则需要爬起床、打开电脑,甚至可能会因为状态不好而呆坐在电脑前……这时AI已经完成了稿件并发布了。
然而,即便AI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转,撰写文章的主角依然是人类,而不是机器。
这里我并不是出于人类的立场而不看好AI,而是基于当前网络环境的综合判断。最关键的是内容信源问题,网络信息海洋充满了真假信息,AI由于缺乏人类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因此无法有效辨别信息的真伪。
况且,文章的类型除了普通的新闻快讯,还有采访、回顾、对事物的描绘、深度解读等,这些类型的文章都需要融入作者的个人经验和情感,通过列举实例、润色内容,吸引读者持续阅读和关注。
例如,这篇文章结合了小陈的故事、搜集了当前新闻动态、对事物进行了评测,并融入了个人情感和观点,比普通的模板式新闻要复杂得多。
实际上,爱范儿在过去也曾使用机器人在微博发布文章。在新文章发布后,机器人会自动对文章进行排版、提取摘要作为微博发布。但机器人并不会与读者互动,更像是“无情的发稿机器”。这也间接影响了粉丝的留存率,从而体现出人类编辑的作用——赋予内容独特的感情和个性,成为读者的朋友,而不是公告栏。
诚然,现阶段的AI虽然还不具备完全取代人类编辑的能力,但它仍然是人类最理想的助手,AI对新事物的嗅觉和编撰效率都要比人类高很多。人类可以通过优化并利用AI的优势捕捉热点、纠正错误,解放部分劳动力,专注于创作更高质量的内容。
哈佛大学发布的《尼曼报告》曾预测,2025年新闻编辑可能有两种发展方向,一种是由AI主导运作;另一种是人类与AI共存。虽然让AI写稿这件事听起来很酷,但我更倾向于后者的发展方向。在新事物的大森林中,人类编辑是猎人,而AI则是猎犬。
假使AI能结合时势自主完成一篇文章,这也意味着AI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时的AI,可能就不只是写稿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