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下城区新天地广场附近的石桥河,经常可以看到一艘无人保洁船在河面上忙碌地工作。
这艘无人保洁船是下城区治水办最新推出的智能水面清洁机器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河长”。每天早上6点半,无人保洁船会准时出发,自动规划路线并开始清洁水面,完成7小时的工作后,它会自动返回充电。
“以往我们主要依靠网兜和竹竿来清理河面上的白色垃圾、树枝和落叶等漂浮物,工作既费力又低效。现在有了‘无人河长’,河道变得更加干净整洁。”负责石桥河日常清洁工作的谭师傅说道。
在浙江,类似的智能化治水项目正在各地推广。6月15日,省治水办(河长办)联合省生态环境厅和省水利厅共同举办了以“家乡水 美丽河”为主题的集中采访活动。
浙江的水质状况如何?省治水办(河长办)副主任马青骏表示,去年,全省地表水整体水质良好,省控断面Ⅲ类以下水质比例达到91.4%。大花园核心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103个国考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相比2013年提升了29.1个百分点;221个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相比2013年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众多治水工作者的努力。目前,浙江省各级河(湖)长总数已超过5.7万人,包括6名省级河(湖)长、311名市级河(湖)长、2945名县级河(湖)长、1.6万名乡镇级河(湖)长以及3.7万名村级河(湖)长。
随着科技力量的不断引入,浙江省的五水共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除了杭州,宁波慈溪等地也开始利用无人机巡河,弥补传统巡河方式的不足。宁波治水办的工作人员表示,无人机巡河不仅能够覆盖更多区域,还为未来“河道体检报告”的编制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影像资料。此外,智能排口监测系统、沉水式风机和微纳米爆气管等技术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宁波的治水工作中。
在生态治水方面,浙江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模式。例如,杭州临平净水厂采用全地埋建设形式,将污水处理与公园建设相结合,打造出一条美丽的风景线;台州市则通过打造漩门湾湿地,成为中国最大的野生黑嘴鸥栖息地和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的重要越冬区之一。
乡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和“美丽河湖”建设项目也得到了广泛关注,被列入2020年浙江省十大民生实事之中,并计划启动全省200个乐水小镇和1000个水美乡村的建设。
以上内容综合反映了浙江省在治水方面的诸多创新实践及其取得的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