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辽阳8月17日电
机器人行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快速发展。
目前,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地替代人类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和简单的重复劳动。未来,劳动者将从这些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等。随着研发技术的进步,水下机器人、极地科考机器人、核工业机器人等新产品不断涌现,人类在更广泛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认识世界成为可能。总的来说,机器人的研发和广泛应用可以有力推动一个民族的进步。
对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机器人方向的发展趋势和了解当前机器人行业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专业素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发展。
基于这样的理念,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确定了调研主题。
本次调研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约510份。
调查显示,中国生产的机器人大多为中低端产品,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机等三大核心部件中有超过70%来自国外,占机器人总成本的70%。目前,中国机器人市场主要由外资企业主导,用户企业习惯使用国外品牌,国内自主品牌的产品很难快速进入市场,即使已有成功案例的产品也难以推广。中国已有4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
此次调研以辽阳为样本城市,调查机器人行业相关情况。
从问卷结果来看,辽阳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较为有限,仍有近150人表示对机器人行业不太了解。这主要是因为辽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属于三四线城市,缺乏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必要经济基础和条件。
为保证调研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按照不同年龄段发放问卷是必要的措施。
调查发现,听说过机器人的人群大多在35至55岁之间,有一定了解和非常了解的人群则集中在20至35岁之间。完全不了解的人群主要为55岁以上。
调查表明,对机器人行业了解较多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部分年龄较大的人群是因为职业需要而有所了解。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辽阳市在2019年举办了第十六届辽宁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RIC)辽阳市联赛,这也是年轻人对机器人行业有所了解的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只有不到50人认为智能机器人在本市应用非常广泛,其中大部分为年轻人。近300人认为应用并不广泛,这部分人主要为中年人。30至55岁的人群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这表明在该市,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限于年轻人,普通民众接触或听说的主要为家用扫地机器人。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于机器人的接受程度较高,愿意使用机器人来为人类服务。机器人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工业和生活领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但也有少数人不认同机器人的使用。现阶段,机器人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和潜在危害。
然而,总体而言,机器人带来的好处远大于弊端。
总体而言,公众对未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机器人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在汽车制造厂的车间里,从组装、焊接、涂装到运输及质量检测,都需要机器人协助完成。过去,如果没有机器人替代人工,实现自动化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机器人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在确保创新和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高精度作业。此外,智能机器人在娱乐、清洁、物流等领域也逐渐扩大市场份额。
预计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将主要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我们已经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如巴克斯特机器人、仿生学机器人、双臂协调机器人、高速拾放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仿生袋鼠机器人、汽车装配机器人等。无论是仿生学机器人还是汽车装配机器人,它们目前仍然停留在模仿人类工作的层面,距离实现IBM提出的具备人类感知能力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这意味着机器人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应具备更加完善的语言交流功能,动作更加流畅,功能更加多样化。
例如,能够实时互动,提供生活提醒服务,控制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手机远程监控,管理家庭健康等。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公众对智能机器人的态度,知道了公众希望机器人给人们带来的便利。这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