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十台导航物流机器人进驻武汉方舱医院,忙碌于医院各处,为患者配送药物、餐食和生活用品。这些机器人能够连续工作24小时,极大地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同时减少了因接触导致的感染风险。
机器人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机器人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86.8亿美元,2014年至2019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9%。其中,工业机器人占57.3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占22亿美元,特种机器人占7.5亿美元。
在工业生产中,焊接机器人、磨抛加工机器人、激光加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和真空机器人等已被广泛应用到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电子电气、橡胶塑料、食品加工和家具制造等行业。
服务机器人则承担了维护、修理、运输、清洁、安保、救援和监护等工作。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服务机器人在隔离病房内穿梭,提供无接触送药服务,大幅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截至2017年,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119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80亿美元。其中,手术机器人2020年的预期市场规模为99亿美元。近日,科创板迎来了首家手术机器人公司,标志着中国在高端服务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新进展。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刘壮表示,手术机器人因其操作灵活且不会疲劳,相比传统手术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效率。因此,市场需求和精准医疗的发展将推动手术机器人业务的快速增长。
当前,中国在医疗、烹饪、物流等领域广泛研究和应用服务机器人。随着机器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市场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将持续扩大,应用场景也将更加多样化。
在应对地震、洪水、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和公共安全事件时,特种机器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防汛救援过程中,无人机和水上机器人可以投递救生圈、替代人力实施救援和监测水情。通过远程控制,特种机器人能够进入人类难以到达的区域,从而提高救援效率并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报告指出,长三角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优势,拥有丰富的公路、铁路、桥梁和港口资源,以及活跃的生产要素流动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工程机械、飞机、船舶、汽车和3C制造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以上海和昆山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为核心,覆盖无锡、常熟、徐州、南京和张家港等主要城市,长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形成了辐射状的布局。依托当地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完善的对接平台,该地区正在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研发高地和产业化应用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