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白莹莹只有初中学历,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与“高大上”的人工智能产生交集。
在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城的一栋办公楼内,白莹莹坐在电脑前,轻点几下鼠标,便完成了一项任务。当有人问起她的工作时,她自豪地说自己是一名“机器人的教师”。
实际上,白莹莹是一名“机器人饲养员”,也被称为人工智能训练师。这个职业已被国家正式认可,并被列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发布的16个新职业之一。
白莹莹来自清涧县双庙河乡安家畔村,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她和丈夫曾先后在煤矿打工、卖菜,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
2019年12月,清涧县从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引进了“AI豆计划”人工智能产业扶贫孵化项目,成立了清涧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并开始招聘员工。
白莹莹看到了招聘信息:“初中(含)以上学历,贫困户、女性优先考虑。需熟练使用电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报名参加了招聘。没想到,经过两轮考试,她成功被录取。每天工作8小时,中午还能回家做饭,这对她来说非常适合。
起初,白莹莹对人工智能一无所知。直到上班后,她才了解到,人工智能之所以“聪明”,是因为有许多像她这样的“教师”在手把手地训练它。
例如,人工智能在垃圾分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用户只需用手机扫描垃圾,软件就能自动识别并指导用户进行分类。这背后是“机器人饲养员”们对各种垃圾图片进行分类标注,从而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垃圾分类模型的准确率。
经过8个多月的工作,白莹莹平均每月收入2000多元,最高的一个月甚至达到了3700元。这笔额外的收入极大地改善了她的生活。以前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已逐渐变为现实。她和丈夫商量,决定再努力一把,在县城买房,并利用周末时间看遍了周边的楼盘。买房后,他们还计划购买一辆车。
在清涧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的113名员工中,像白莹莹这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员工有65人。他们通过从事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工作,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同时,这一新兴产业也吸引了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
31岁的强娟梅此前一直在西安打工,女儿留在家中无人照顾,这让她感到非常内疚。过年回家应聘成为人工智能训练师后,她每个月不仅能挣到三四千元,还能每天回家照顾女儿。
35岁的杨彦军和妻子曾在浙江打工制作蛋糕,房租和房贷使他们的生活一直很拮据。回到清涧县应聘到爱豆科技有限公司后,他凭借勤奋和努力,第一个月就拿到了3000元工资,第二个月5900元,第三个月6400元,第四个月更是高达11000元。收入增加后,他的房贷压力减轻了许多。
清涧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鱼涛表示,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工作做得好、做得多就能赚得多。目前公司员工的平均月薪超过了3000元。“他们可能并不了解人工智能的原理,但他们知道,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蚂蚁集团社会责任部的王玲玲介绍,数据标注产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基于人工智能高科技。在贫困地区发展这种产业具有投入小、见效快等优点。清涧县的“AI豆计划”人工智能产业扶贫孵化项目是阿里巴巴在全国探索的第一个县级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