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在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英国伦敦,人工智能的研究水平已经远远超越了当今世界的发展程度。
在这个虚构的历史中,英国在马岛战争中失利,撒切尔夫人无法下台,托尼·本恩成为新首相;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没有自杀,而是继续研究并创造了新的技术奇迹。
这一年,32岁的伦敦人查理购买了一台名为“亚当”的仿生机器人,这标志着科幻小说《我这样的机器》的故事正式拉开帷幕。
亚当是首批推出的25个测试版机器人之一,外观几乎与真人无异。查理和女友米兰达一起对亚当进行了设置。
经过设置的亚当展现出了惊人的服务才能,从打扫厨房到检索政府档案,甚至帮助查理进行投资。虽然亚当每天只赚取少量利润,但这似乎表明他的算法中包含了一些道德参数。然而,查理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真正触动查理的是亚当与米兰达之间逐渐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不久后,亚当向查理坦白自己爱上了米兰达。这是机器人产生自我意识的一个明确信号,而自我意识的产生意味着自我保护机制的形成。
当查理试图关闭亚当的电源时,亚当不仅阻止了他,还打断了他的手腕。查理将此事告知了小说中的图灵,即亚当和夏娃的设计者。图灵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他知道在那25个测试版机器人中,已经有11个成功取消了关闭开关。
《我这样的机器》是英国“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2007年,由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赎罪》大热,使麦克尤恩在中国获得了更多读者的认可。在此之前,麦克尤恩已在英国文坛声名鹊起,多次获得重要奖项,并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
尽管科幻并非麦克尤恩的强项,但他一直对科技充满浓厚的兴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麦克尤恩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个人电脑,是作家圈里较早接触计算机技术的人之一。麦克尤恩曾透露,他早在2001年的小说《赎罪》中就设定过机器人角色,但直到2019年出版《我这样的机器》,他才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机器人题材小说。
《我这样的机器》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82年,主人公之一是一个高科技仿生机器人,小说中过去、现在与未来相互交织。
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小白认为,将尚未实现的科技能力设定在过去,是科幻小说常见的手法。作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探讨科技如何影响人类的命运。然而,小白推测,麦克尤恩选择1982年作为故事背景,可能更多是因为当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这两个词汇在公众中的热度很高。
小白曾在“谷歌图书词频”上搜索“Robot”(机器人)和“AI”(人工智能),发现这两个词在上世纪80年代的出现频率达到了高峰。显然,智能仿生机器人是当时的重要话题之一。
“那时,麦克尤恩刚搬到伦敦不久,与同道中人交流,参与午餐会讨论热门话题。‘比人更聪明的自然人’的想法在他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小白说。
因此,《我这样的机器》不仅是一部关于机器人进入人类社会的小说,还反映了一部分麦克尤恩的个人经历,具有自传性质。上海纽约大学教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峥则认为,这是一部群体性的自传,不仅涵盖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冲突,还展现了过去与未来的交错。
小说中,查理和米兰达共享对机器人的初始设置权,这可以看作是对父母遗传给孩子的DNA传递过程的一种隐喻。最终,“家庭关系”在由机器人和人类组成的组合中瓦解了。
至于瓦解的原因,小说借图灵之口说出了真相:“他们不了解我们,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他们的学习程序无法处理我们,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大脑都不了解,又怎能期望它们能与我们共同生活?”黄昱宁表示,这句话正是本书的核心思想。麦克尤恩表面上写的是机器人,但实际上关心的仍是人类自身,探讨的是人类的困境。归根结底,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大脑、生活以及内心深处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