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融合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成为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这类机器人能够显著减少手术误差,提升手术安全性,模拟复杂手术过程,并实现全面护理,从而减轻人力资源的压力。机器程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展现出耐心、细致和无疲劳的优势,这使得它们在某些方面比传统医护人员更具优势。
当前,医疗机器人已经成为国内外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分类,医疗机器人主要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四大类。其中,手术机器人被认为是未来外科手术的发展方向,其特点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近年来,中国的外科手术机器人引入速度加快,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的一流医院。例如,全国范围内已经引进了超过200台美国生产的达芬奇医疗机器人。在中国的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医疗机器人占据了约28%的比例,2018年的市场规模约为5.1亿美元。总体来看,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规模相对较小。然而,从2014年至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9%,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了86.8亿美元。预计2020年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7.4亿美元,到2021年有望突破10亿美元。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主要盈利模式包括设备销售、耗材销售和服务收费,其中耗材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
医疗机器人主要用于医疗机构,如医院和诊所。截至2019年11月底,中国共有约101.4万个医疗卫生机构,比2018年同期增加了9489个,其中医院数量增加了1496个。截至2019年11月,全国共有医院3.4万家,其中包括1.2万家公立医院和2.2万家民营医院。
2014年,习近平主席指出,机器人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来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明确表示要重点发展高性能诊疗设备,如影像设备和医用机器人。《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将手术机器人列为十大标志性产品之一。
老龄化社会指的是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一定水平的社会形态。根据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地区的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7%,即被视为老龄化社会。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的10.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827万,占总人口的7%。到了201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到2.54亿,占总人口的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6亿,占总人口的12.6%。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预计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正式步入老龄社会。面对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医疗机器人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此外,医疗资源的紧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显示,到2035年,全球将面临大约1290万名医护人员的短缺。根据中华护理学会的数据,中国目前护士缺口至少有100万人。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020年,中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将达到6852万至7590万,完全失能老人的数量将达到599万至674万,而所需的养老护理员岗位应达到657万至731万,但目前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仅有5万余人。在全球范围内,医疗人员短缺问题将在2035年达到1290万,这种情况下的医疗人员需求缺口,未来可能会更多地依赖技术手段,或者借助医疗机器人来缓解这一压力。
最后,随着人们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医疗机器人在微创手术中的优势日益凸显,包括出血少、更精准、恢复快等特点。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以及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医用机器人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根据TradingEconomics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6606美元。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发展医疗机器人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解决国家和社会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