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突然变得异常宁静,除了呼吸器发出的细微声音,几乎听不到任何其他声响。他沉入海底,体验了一次心灵之旅。不远处,一只优美的鲨鱼轻盈地游动着,他伸出手去触碰一株海草,第一次感受到了地球的生命脉搏。
“把世界抛在脑后,让身体的每个细胞和每寸肌肤都沉浸在那片深蓝之中,你会发现自己离地球更近了。当一群群鱼像风暴般包围我时,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这个蓝色星球上的其他生物紧密相连。”自遇见海洋那一刻起,李晗生便深深地迷恋上了它,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它的方方面面。
李晗生目前担任哈尔滨深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李晗生拿起电脑,简单地打了声招呼,随后便开始了他对科研项目的介绍。尽管只有26岁,他已经带领一家水下机器人创业公司走过了四年的时间。创业之前,他一直致力于科研创新。外界的呼唤促使他年轻的心从安稳的生活中挣脱出来,追求更具挑战性的自我突破。在他的新旅程中,他承担了更多的责任。2016年,他创立了公司,带领团队共同前进。
李晗生提到,小时候除了画画,他总是忙于组装模型,家里堆满了各种乐高积木和机器人,常常因为寻找丢失的小零件而翻箱倒柜。
“看到我执着的样子,妈妈总是说,每天拼别人的玩具,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呢?”于是,他凭借这份执着,制作了自己的第一艘船。
水下机器人是探索海洋的重要工具,在海洋观测、勘探和极端环境下作业方面潜力巨大。特别是对于深海打捞和海沟样本采集等工作,水下机器人不可或缺。
造机器人已经很不容易,而造水下机器人更是难上加难。李晗生解释道,相比于陆地和空中,海底环境更为复杂,对机器人的导航、避障、识别探测和追踪等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一次潜水时,李晗生与潜水捕捞者们的交谈启发了他。
“由于贫困,那些潜水员使用自制的潜水设备,简单的吸氧管和眼罩便下水,许多人因此丧命。潜水员说,如果幸运的话,能活到六七十岁。”李晗生说,为什么不让他们在岸上通过遥控操作机器人来捕捞呢?当时他特别希望能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
去年,李晗生团队研发的活体生物捕捞水下机器人已经通过了山东安源集团的验收。
“每次做实验我都紧张得睡不着,水下机器人实验通常需要几十个小时,在船上等待时心惊胆战,不知道机器是否安全,能否顺利返回。但现在,潜水员们终于可以在岸上捕捞海鲜了。”李晗生笑着说。
10月中旬,在松花江边,改良后的水上救援推进器刚调试完毕,李晗生便选择在江水最湍急复杂的时段进行测试。
这个推进器最终要用于救援任务,要保证救援过程中落水人员不会被海浪打翻或卷走。为了确保演习的真实性,李晗生没有给推进器系上安全绳。然而,推进器刚从防洪纪念塔处落水,便迅速漂走。实验失败了。
“在原有基础上改良,再复制一版并不难。”李晗生发现,信号强度和浮力形状等因素存在问题。总结原因后,他再次准备推进器。11月初,他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第三次实验,这次推进器终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如果连松花江都无法征服,怎么能行?有时候,错误也能带来成功,如果你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那么就注定会错过成功的机会。”李晗生回忆道,水下推进器的研发过程曲折艰难,最大的难题是找不到合适的电机。几经周折后,他决定自行设计电机,这无疑增加了研发的难度。
为了争取更多时间,他在工作室里支起了帐篷,每天工作到深夜,实在累时就在帐篷里休息一会儿,有了灵感马上起来继续工作。在他的坚持下,新款水中推进器以及国内首家研制出泵喷式蛙人水中推进器技术的团队应运而生。
这些年,团队在比赛中始终未放松,如同在双创的大海上扬起白帆,勇往直前。2017年,团队在第三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省赛第二名和国赛银奖;2018年,团队获得中国机器人创业大赛一等奖和工信创业特等奖学金;2019年,团队获得中俄(工业)创新大赛冠军,这次比赛成为他们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契机。
在李晗生的工作室里,一面墙上摆满了包括辽宁号航母和武汉号潜艇在内的军事模型,他引以为傲的水下推进器就放在旁边的书架上,几个水下机器人在一旁静静守护。李晗生说,这是他心中的海洋强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