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保定贫困山区唐县的高考文科状元万森考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的哥哥也考入西安的一所大学。这对兄弟的学杂费让这个普通家庭面临巨大压力,当地企业家王建刚伸出了援手,资助万森上大学。在王建刚的帮助下,万森最终成为清华大学的博士。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人工智能机器人,致力于改善家乡的教育环境。这些成果首先被应用于王建刚创办的唐县六一小学,为保定西部山区的教育树立了典范。
11月12日,在六一小学上过4年机器人课程的学生刘若涵兴奋地对记者说:“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研究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飞行汽车。”
万森的机器人研发团队与王建刚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在唐县六一小学,机器人课程的开设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许多城市学校仍不具备开设此类课程的能力,但5年前在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唐县开设机器人课程,却在当地教育界引发了巨大反响。
六一小学的机器人教室宽敞明亮,天花板上装饰着各种星球,激发了孩子们探索宇宙的兴趣。学生们分成小组,热烈讨论并尝试组装机器人赛车。德育主任刘文娇介绍,最初课程只是简单的组装,后来逐渐加入了编程环节。刘文娇原本负责计算机和美术课程,对机器人组装和编程一无所知,但通过研发团队专家的培训,她很快掌握了相关技能。
机器人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四年级学生刘若涵表示:“我学会了如何让机器人按照指令行动,这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设计一款能够在交通拥堵时起飞的汽车。”
六一小学的机器人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学生杨佳华提到,每次与朋友们分享她在学校的学习经历时,大家都会听得津津有味。她感到非常自豪,因为她可以在学校学习机器人课程,并掌握控制机器人的技能。
万森和他的团队致力于用科技改善家乡的教育环境。5年来,唐县的山里孩子能够接触到机器人课程,这成为了当地教育的一大亮点。万森本身也是从贫困地区走出的学生,深知山区孩子缺乏接触先进科技的机会。因此,他和团队研发了专门用于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并在王建刚的支持下,将这些机器人引入课堂。2018年,王建刚还提供了场地和资金支持,帮助万森团队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星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万森团队研发的教育机器人不仅在六一小学投入使用,还在新疆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镇小学得到了应用。通过这些项目,万森定期为学生们授课,鼓励他们立志成才,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家乡的命运。
王建刚是推动这一切发展的关键人物。他毕业后曾任职于西大洋水库管理处,但不安于现状的他后来投身建筑行业。在事业取得成功后,王建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特别是教育领域。他接手了濒临倒闭的六一小学,并将其迁至新址。随后,他还改造了启明中学,并于2017年创办了启明高中。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将建筑业的利润全部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使得诺亚教育集团迅速发展壮大,如今已拥有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内的多所学校,占地365亩,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学生和教职工总数超过两万人。
王建刚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水平。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工商管理总裁班学习,并获得了美国管理技术大学的博士学位。此外,他还赴以色列、欧洲四国、日本等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王建刚还与多所知名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多家科技公司展开了合作。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考察诺亚集团的办学情况后,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万森和王建刚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体现了爱心与奉献精神的力量。他们的努力不仅改善了山区孩子的教育条件,也为当地带来了希望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