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堪垂泪!当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末尾有了感情,人类该如何?
作者头像
  • 2021-01-08 20:13:12 0

1982年,伦敦人查理在32岁时爱上了楼上的邻居米兰达。由于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他购买了一款新型人形机器人“亚当”,希望借助这个机器人传达自己的情感。查理和米兰达一起对“亚当”进行了个性化设置,但随着时间推移,“亚当”逐渐发展出独立意识,一段复杂的三角关系随之形成,事情开始变得难以控制。

这个科幻故事出自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我这样的机器》,自从该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最近,科幻作家陈楸帆、人工智能专家张峥、作家小白以及翻译家黄昱宁围绕“万物皆堪垂泪:人工智能的焦虑”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深入讨论。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著名的文学巨匠,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凭借短篇小说集《最后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在英国文坛崭露头角。他的小说《阿姆斯特丹》获得了英国布克奖,而《赎罪》则被改编成电影,并荣获金球奖最佳影片奖项。

“万物皆堪垂泪”这句话出自书中,意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已经开始具备情感,能够理解人类的情绪。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早已深入人心,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面临着更多复杂的道德问题,例如机器人能否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如果机器人背叛人类,我们该如何应对?在《我这样的机器》中,麦克尤恩探讨了这些问题,从而深入剖析了人类内心世界及人际关系的本质,揭示了所谓的罪恶或残忍往往源于缺乏同情心。

在讨论会上,张峥特别提到了“出厂设置”这一情节,他认为这与人类的退化过程相呼应。在他看来,麦克尤恩是一位深爱人类的作家,他准确捕捉到了人性的本质。某种程度上,这种设置具有仪式感,亚当实际上反映了麦克尤恩自己。

张峥认为,未来将是人与机器共存的世界,彼此融合在一个未知的空间中。现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感受到许多背后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影响。

陈楸帆尝试过利用AI来创作科幻小说,并与之合作撰写作品,发现AI写出的内容与自己极为相似。他认为,AI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帮助自己找到一个既像自己又不同于自己的创作工具。

小白指出,麦克尤恩将《我这样的机器》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80年代,这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概念初现的时代。他认为这部小说体现了麦克尤恩对自己及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思,通过机器人故事折射出他对这一时期的思考。从这个角度看,将其视为作家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顾或一种隐秘的“自传”,也未尝不可。

来源:周到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垂泪人工智能末尾机器人万物人类感情如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