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占全球1/3,利润却差32倍,中国机器人如何借AI反超?
作者头像
  • 陶晓庆
  • 2021-01-14 07:24:12 0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20.68万套,占全球机器人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一成就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然而,尽管产量巨大,众多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中,绝大多数年收入低于3000万元,利润率更是微乎其微。

在国际市场上,以瑞士ABB公司为例,其2019年的净利润高达14.4亿美元。相比之下,国内最早上市的机器人企业之一——新松机器人,2019年的净利润仅为2.93亿元人民币,两者相差近32倍。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为何“大而不强”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之所以“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是起步较晚。美国在1962年就已经发明了工业机器人,而中国的大规模商用则是在90年代才开始。这种时间差距导致中国国产机器人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只能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不够敏感,更多精力集中在现有技术和产品上。因此,在面对新兴市场时,这些企业只能跟随国际巨头的步伐,最终形成了“大而不强”的局面。

市场定位与核心零部件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定位较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不高以及利润薄弱等方面。

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如伺服电机、控制器和减速器等,中国工业机器人仍需依赖进口。例如,用于机械臂、机器人和机床制造的减速器,超过70%的市场份额被国外企业如Nab、HD、住友和新宝等垄断。同样,被称为“机器人大脑”的控制器,尽管中国在AI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国产化率仍然只有约35%。

在市场方面,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已达到45%,但在中高端市场仍处于劣势。以汽车制造和3C电子制造为例,传统四大家族(ABB、KUKA、FANUC和YASKAWA)占据了75%的高端市场份额,而中国工业机器人不足两成。在3C电子市场,虽然国产机器人在中低端市场有一定优势,但在高端市场,如需要蚀刻和切割的Scara机器人,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仍占主导地位,约为60.89%。

利润问题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大多数企业年收入不超过3000万元,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以ABB为例,2019年的净利润为14.4亿美元,而新松机器人2019年的净利润仅为2.93亿元,相差32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产工业机器人尚未在技术上实现领先,因此多采取降价策略以扩大市场份额;二是高端市场利润丰厚,但被外资品牌占据,中低端市场的利润空间有限。

人工智能助力工业机器人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与国际水平基本持平,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决定机器人性能的关键在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在硬件方面,工业机器人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无论是材料、工艺还是设计都已趋于成熟。国产工业机器人经过多年快速发展,硬件水平已达到行业主流标准。

在软件方面,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强大支持。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专利申请总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

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迅速响应市场需求,抢占市场先机。例如,京东数科利用AI视觉识别技术和多种传感器,开发了挂轨巡检机器人,能够对关键行为进行识别、环境检查及智能应急处理,提升了巡检效率。此外,针对铁路建设与巡检效率之间的矛盾,京东数科推出了自动巡检和智能测绘的铁路巡检AI机器人,已在部分路段投入使用。

智能化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必然趋势。凭借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对市场需求的提前布局,中国工业机器人有望在未来引领全球市场。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陶晓庆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反超中国机器人产量利润如何全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