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如何在疫情期间减轻一线医护人员因大量静脉穿刺操作而增加的工作压力,并减少可能发生的医患交叉感染?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针对这一需求,设计并开发了一款自动扎针采血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计划于春节后在多家医院进行测试。
疫情爆发后,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减少病毒传播成为医疗机构防控工作的关键环节。同济大学齐鹏团队迅速行动,展开“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图像引导静脉穿刺机器人系统”的研究,在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款静脉穿刺机器人以其紧凑的设计、较低的成本以及高效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脱颖而出。它利用多模态成像技术,能够精准定位最佳穿刺位置。通过结合近红外光和超声技术,机器人解决了静脉穿刺成功率低和事故率高的问题,并能自动完成消毒和穿刺操作,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直接接触,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齐鹏拥有近十年的医疗机器人研发经验,带领一个由同济大学优秀学生组成的跨学科团队,成员来自智能制造、控制、机械、软件、设计、电子和医学等多个领域。他们直接参与机器人的开发过程,从用户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这种医工交叉的合作模式加速了采血机器人项目的进展。
齐鹏表示:“尽管我们在高校工作,但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产品的广泛应用。”他指出,采血、输液、核酸检测和疫苗注射等与血管穿刺相关的工作都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完成。未来,这款自动扎针采血机器人将为休克患者、婴幼儿和老年人等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人群带来福音。它的高效准确和批量作业的能力,将大大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此外,自动扎针采血机器人有望走进社区诊所,使患者在取药后能够自主完成输液操作。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多代原型机的测试,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及学术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