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开发了一款前列腺穿刺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能够显著提升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减少误诊和损伤的风险。前列腺癌是全球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在美国已成为男性中最常见的癌症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与其他肿瘤不同,前列腺癌通常在腺体内分散分布,因此需要依靠前列腺穿刺活检来确诊。据统计,老年患者在接受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时,约有20%-30%的人通过穿刺确诊为前列腺癌。2015年,我国新增前列腺癌病例超过6万例,这意味着当年约有20-30万人接受了前列腺穿刺活检。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人工穿刺的效果并不稳定,有时甚至需要多次穿刺才能确诊。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郭剑明教授表示,前列腺腺体的大小决定了穿刺的精度要求非常高。目前,大多数医院仍然采用人工穿刺,通过增加穿刺点来减少漏诊率,但这种方法难以确保穿刺针在腺体内均匀分布,从而导致部分患者的癌组织未能被获取。此外,人工穿刺还可能造成尿道或直肠损伤,引发血尿或感染。
这款前列腺穿刺机器人采用了框架定位和软件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引导实现精确穿刺,也可以利用MRI、CT和彩色超声引导进行系统穿刺。机器人在穿刺前会通过软件计算出最佳的穿刺位置、角度和深度,从而确保针道准确覆盖病灶,减少漏诊,并防止对直肠和尿道的损伤。此外,机器人还能根据内参系统自动校正穿刺路径,克服前列腺位置移动带来的误差。穿刺过程模拟人工操作,皮肤上只会留下一个小孔。
目前,我国尚未有此类产品的应用报道。相比之下,国外的一些穿刺机器人如Biobot、Artemis、Uronav和Trinity等,虽然也能进行穿刺,但由于它们主要依赖编码器或电磁定位,无法完全模拟人工操作,因此在穿刺过程中往往会在皮肤上留下多个针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中山医院一直重视科研创新,鼓励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这款前列腺穿刺机器人的发明人之一、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陈伟表示,这款机器人不仅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该专利已签署转化协议,未来将进入产业化阶段,并通过临床试验和注册后推向国内外市场,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此次发明是陈伟医生继2020年3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后的又一项重要成果。未来,这款机器人有望成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工具,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