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连线创始人/CEO”栏目聚焦于初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通过与企业创始人/CEO的深度访谈,让新兴企业更好地被公众和市场所认知,并挖掘最新的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朱洁琰)报道,精确、微创、恢复迅速……能够解决传统手术难题的手术机器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医生相当于多了一只更加精准、可靠的助手。”华志微创的创始人王荣军表示。
虽然机器人辅助手术并非新鲜事物,但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在国际上广为人知,每年有数百万台手术借助它完成。直觉外科公司凭借这一产品,股价从9美元飙升至600美元,年回报率超过40%。
长期以来,手术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欧美发达国家的高价产品垄断,原因包括核心技术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产品认证严格以及较高的临床费用。近年来,随着国产机器人企业的加入,这一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2020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发生了十几起融资事件,高瓴、红杉、联想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参与。华志微创也在去年获得了近亿元的投资,并且旗下的CR型无框架脑平面定向手术系统获得了欧盟CE认证,成为国内首个拥有CE认证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也是国内首家获得CE认证并进入欧盟市场的医用手术机器人公司。
BCG波士顿咨询预测,到2020年,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41亿美元。随着血管疾病、神经血管疾病和肿瘤发病率的上升,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手术机器人研发的企业之一,华志微创采用了无框架平面定向技术,使得患者无需佩戴头架,仅需固定标志点即可完成手术,操作简便、快速且定位精准。
王荣军表示,他投身这一领域不仅是因为看好市场前景,更是出于一种使命感——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先进的微创手术技术。
当前,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核心技术仍然被外资企业垄断。王荣军坦承,许多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就像手机依赖芯片一样。但华志微创已经实现了100%的国产化,所有零部件均在国内生产,核心算法也自主研发完成。
王荣军指出,国产化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在精度上达到了与外资产品相当的水平。例如,同类型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ROSA的价格在千万元级别,而华志微创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则在百万元级别。
外资品牌的最大劣势在于高昂的设备价格和维护费用,这限制了它们在基层医院的应用。王荣军表示,华志微创的初心是让患者负担得起智能化手术机器人,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通过技术改进和工艺优化,华志微创解决了医用机器人产业化的问题,并将继续优化产品成本,以便让更多患者受益。
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其设备价格高达2000万元,维护成本也非常高。相比之下,华志微创提供了全面的维保方案,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高效服务。
华志微创根据不同医院的需求,推出了智能型、通用型和便携型三种产品,分别适用于省市级医院、地市级医院、县级医院和急救机构等。未来,公司还计划将平面定向手术机器人应用于腹腔、耳鼻喉和血管介入等领域。
王荣军透露,目前华志微创的产品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的60多家医院。新产品不仅获得了CE认证,国内注册证也将很快发布,未来三年内将推出更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