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疗机器人已成为国内外机器人领域的热门话题。
医疗机器人主要用于医疗卫生、健康护理、助老助残等领域,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它们根据预设的操作计划,结合实际情况,执行相关医护操作。
医疗机器人技术融合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材料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数学分析、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疫情曾成为医疗机器人的试金石。在疫情期间,各种医疗机器人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和市场的认可。
最近,同济大学的科研团队针对疫情中的临床需求,研发了一款自动扎针采血机器人,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与人工采血相比,自动采血机器人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它配备了近红外摄像头,能够清晰识别皮下静脉,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迅速找到合适的扎针位置,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效率,使采血过程更加高效。
其次,机器人配备了超声探头,能够精确识别静脉的深度,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扎针。传统的人工采血主要依赖医护人员的目测和手感,而这款机器人则结合了近红外和超声成像技术,将血管的位置和深度转换为精确的坐标。
最后,该机器人系统小巧且操作简便,实现了自动化扎针采血,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使得扎针过程更加稳定可靠。通过精准的机械系统,机器人能够将穿刺针的定位误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在对血管进行精准成像的基础上,机器人能够将穿刺针的针尖准确、稳定地送入血管内。
未来,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和具体化,其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当然,机器人的普及还需要更多的交互研究,只有当患者愿意接受机器人进行采血时,这种技术才能真正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