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西路商圈繁华且时尚,是上海城区精细化管理的典范,背后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能够全天候高效预测、发现和处置问题;临汾路街道是一个老房子集中的老旧社区,但拥有最先进的管理手段,困难居民无需开口,大数据就能精准找到他们,并提供政府服务;位于苏河湾的高端商务楼宇,白领们使用能自主乘坐电梯的机器人,午餐外卖也能快速送到办公室。
上海正在积极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城市管理数字化是重要的转型方向之一。静安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横跨苏州河南北,具备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区域内大数据核心企业数量位居全市首位。从区域优势和产业特征出发,静安区抓住城市管理中的“民生热点、管理难点”,通过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场景开放等方式,将城区打造成新技术应用的最佳试验场,推动了一系列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应用场景的建设。
南京西路全长近3公里,是上海知名的商圈和高端商务区,也是静安区精细化管理标准最高的区域。要保持干净整洁的街区环境,仅靠人力是不够的,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一套智慧管理系统。
环卫工人小沈正在执勤,她的智能手环收到一条消息:第5号垃圾桶即将满溢。她迅速赶到现场,打开垃圾桶一看,里面的垃圾已经快堆满了。她立即更换了垃圾袋。
过去,处理垃圾满溢需要人工观察;而现在,依靠大数据预测和传感器感应,垃圾满溢之前,南京西路城市智能管理平台就会自动报警,并将信息发送到最近的环卫工人的智能手环上,指导他们及时处理。通过这套智慧管理系统,南京西路的街面管理从原来的“一个小时到场”缩短到现在的“3分钟到场”。
在沿街的一个垃圾桶内,记者看到垃圾桶壁上的一个小黑盒,这是传感器,可以在垃圾满溢前自动感应。在南京西路沿线及周边4公里范围内,安装了数百个这样的传感器,可以实时报警窨井盖移位和积水、电箱门磁开关、果皮箱满溢、道路扬尘等情况。通过视频监控和WiFi技术,平台还能收集路面人流数据和路段车流情况,分析人流潮汐规律,精确计算高峰和低谷的具体时间点,科学调配管理力量。目前,南京西路区域95%以上的街面事件都能在萌芽状态得到及时处理。
街区管理不仅包括事件处理,还包括对未发生事件的预测,南京西路的管理正朝这个方向发展。
南京西路两旁的梧桐树秀丽挺拔,但在落叶季节却成了环卫工人的头疼事。落叶需要及时清理,但如何安排人手?落叶的数量是多少?这些问题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环卫班长也难以确定。为此,静安区构建了一组算例模型,纳入影响道路沿线树种落叶的九大要素数据,形成南京西路“落叶指数”,可以精准预测次日的落叶情况,并给出合理的车辆和人员排班建议。这一模型使得传统的清扫落叶工作从依赖经验转变为依赖数据。在南京西路试用后,“落叶指数”模型将在静安区其他街区推广。
临汾路街道是静安区的一个老旧社区,辖区内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尽管硬件设施存在短板,但通过数字化转型,临汾路街道实现了管理升级。
临汾路街道有一张“图”:基层干部挨家挨户调查建立的“民情日志”被引入大数据系统,为社区3.4万栋房屋和近8万人口建立了“数字底座”。在此基础上,沉淀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以及区、街道13个业务子系统的数据,构建了社区管理的“数字全景图”。在此基础上,街道去年联合同济大学开发了“数字驾驶舱”平台,使数据真正活起来。目前,街道形成了群体画像、社会动员、点位选址、工作分析、服务找人、风险预警、应急救援、疫情防疫等8个领域的17个应用场景。
居民倪阿姨去年底查出患有严重疾病,但她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因此没有告诉任何人。她没想到,居委会干部通过大数据了解到她的困难,并及时提供关怀。倪阿姨感到心里暖暖的。
今年春节期间,临汾路街道利用“数字驾驶舱”平台找到了像倪阿姨这样的“沉默的多数”共36人。“有了‘数字驾驶舱’,我们把服务做在了居民开口之前,确保困难群体得到及时帮助。”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是倪阿姨,街道为近8万居民建立了各类标签,集纳描摹出每个人的精准画像。在确保数据和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借助强大的计算能力,这些画像释放出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高效能。
临汾路街道在老房加装电梯方面走在前列,目前已加装了104台电梯。加装电梯的成功背后,既有基层干部细致耐心的工作,也有“数字驾驶舱”的助力。通过对成功加装电梯的楼栋进行大数据分析,拆解出成功“密码”,如居民收入水平、社区活跃度、享受公共服务状况等,将这些标签推广到整个社区,精准识别出那些最接近成功加装电梯模型的“潜在加梯楼组”,优先推进这些楼组的加装工作,大大提高了成功率。
“数字驾驶舱”还帮助社区干部提前发现潜在问题。某天,汾西路261弄党总支书记施菊丽敲开了独居老人黄阿婆的家门,看到老人安全无恙,她才放下心来。原来,施菊丽当天一早接到一个派单,提示黄阿婆家连续24小时没有用水,触发了预警。通过交流得知,黄阿婆被子女临时接走过节,刚回到家。“数字驾驶舱”平台可以通过安装在独居老人家中的智能水表上的数据,捕捉到长时间未用水或短时间内用水过多的情况,第一时间启动预警程序,派单督促居委会干部上门了解老人的安全状况。
静安区高端商务楼宇众多,服务好企业和白领是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然而,小小的白领午餐外卖问题却成了管理的大课题:为了送餐上楼,快递小哥在高峰时段需要在电梯中花费大量时间,而商务楼宇周边常常停满了送餐车……通过数字化手段,静安区正在一些商务楼宇中解决这一难题。
静安国际中心办公楼有3000多名白领在此办公。中午时分,正是楼内白领用餐高峰,8部电梯全负荷运行依然显得繁忙。在大厅一角,5个小机器人也迎来了忙碌时刻。
这些机器人身高约半人,底部装有轮子,身体圆鼓鼓的像啤酒桶,头部有块电子屏幕,不时显示一些提示语。这时,一位快递小哥拎着外卖走进大厅,径直走向小机器人。扫描二维码后,一个机器人的“肚子”弹出一个空格子,快递小哥将外卖放入其中。格子关闭后,后台系统立刻给这单外卖的白领发送一条通知短信。
这5个小机器人是静安国际中心办公楼最新引入的“楼宇送外卖机器人”,可以代替快递小哥“跑腿”,送餐上楼。
只见小机器人原地等待30秒,确认没有新的外卖放入后,便离开机器人队伍,开始送餐之旅。它驶向电梯区,发现一部电梯人太多,便等待另一部电梯。原来那部电梯内人太多,“他”似乎长了眼睛一样,判断自己无法挤进去。很快,另一部电梯到来,“他”缓缓驶入。电梯将“他”送至目标楼层,白领此时已在楼层电梯口等候。
这个小机器人科技含量很高。在几十层高的办公楼内,多个机器人协同配送,无法搭载定位设备,且人流密集,还要面对多部电梯选择的复杂场景,背后涉及到复杂的自主运动技术和定位算法。例如,小机器人如何选择电梯、乘坐电梯?在机器人身上装有摄像头、红外线等传感器,可以预判电梯内的可进空间,结合云端任务调度信息,进行决策是否应该搭乘电梯。工程师还在电梯中安装了智能物联网模块,实现机器人在弱网环境下与电梯通信,可以呼叫电梯。
“有个机器人”(“YOGO ROBOT”)是一家注册在静安区的科创企业,最初向办公楼宇推广送外卖机器人并不顺利。“毕竟是新颖事物,一些高端楼宇持观望态度。”在深入了解产品后,静安区给予了支持。静安区楼宇经济发达,有大量的应用场景。如果机器人能解决楼宇送外卖“最后100米”的问题,可以显著提升白领的体验和楼宇质量。“静安区楼宇经济发达,有大量的应用场景。如果机器人能解决楼宇送外卖‘最后100米’的问题,可以提升白领的感受度与楼宇的质量。”静安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久后,“有个机器人”与静安区达成合作,政府支持和牵线,机器人将进入更多静安区的商务楼宇、园区服务。区科委还帮助申请了扶持资金。除了送外卖,“有个机器人”又开发出更多应用场景,如夜间巡查等,帮助楼宇和园区进一步提升质量。
为集聚优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行业龙头企业,静安区依托市北高新园区的云计算产业基础,为上百家企业提供了超过亿元的资金扶持。目前,全区250多家大数据核心企业中,不乏国内外知名的领军企业,还吸引了“有个机器人”、合合信息、平安智慧城市、梦创双杨、珍岛、中译语通等市场前景广阔的人工智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