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靠出口,中国工业机器人该如何避免芯片式悲剧?
作者头像
  • 王晴
  • 2021-03-10 09:43:14 0

工业机器人国产替代,任重道远

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工业之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日本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长久以来牢牢掌控着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甚至扼住了许多工业制造的咽喉。一旦日本断供,大量工业制造将陷入瘫痪。

机器人领域最顶尖的四大企业被称为“四大家族”:日本的发那科(FANUC)、安川电机(Yaskawa)、瑞士的ABB、德国的库卡(KUKA)。这四家公司合计占据了我国超过70%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以及全球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在一些高端工业机器人领域,例如应用于高端汽车、芯片、电子领域的六轴多关节机器人,这四大家族更是占据了超过90%的中国市场,使得国产机器人几乎无法与之抗衡。

其中,日本占据四大家族的一半席位,发那科(FANUC)更是早在2008年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20万台机器人的制造商,市场份额稳居全球首位。从2000年开始,日本凭借强大的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和出口国。

尽管面临贸易摩擦和疫情的双重压力,2019年日本工业机器人出口额仍达到了159.2亿美元,远超欧美其他国家。反观中国,目前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仅为140台,远低于日本的327台。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还垄断了工业机器人下游核心零部件的生产。

以精密减速器为例,它是机器人关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机器人零件成本的近40%,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日本企业在这一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全球减速器市场主要被日本纳博特斯克(Nabtesco)、哈默纳科(Harmonic)、住友(SUMITOMO)、新宝(SHIMPO)等企业垄断。日系企业不仅独占鳌头,连“四大家族”也要向日本采购零部件。

减速器是精密机械工艺的最高成就,技术门槛极高,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几乎不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工业机器人的崛起与日本强大的工业制造密不可分。日本是继美国、德国之后,第三个在全球建立机床工业的制造业强国。二战后,日本政府大力扶持本土工业制造,推动了钢铁、汽车、电力、半导体、核能等重工业的发展,并在1982年后长期保持世界工业强国的地位。

1970年代末期,日本汽车产业开始试用工业机器人,80年代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统一的生产线使日本车企迅速扩大规模,同时降低了成本。如今,日系车企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仅丰田、本田、日产几家车企的收入之和就超过1000亿美元。2018年,汽车产业在日本工业产值中占比达到40%。

1970年代后期,日本半导体产业迅速崛起,市场份额从10%跃升至40%,甚至引发了美国的激烈反应。在芯片半导体的下游设备与材料领域,日本企业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整个半导体产业的19种关键材料中,日本企业垄断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

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是最早将工业机器人应用于半导体生产的公司之一。高速发展的制造业与老龄化严重的日本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剧,导致日本制造业人力资源短缺,成本上升。与此同时,随着日本工业的崛起,美国“经济老大”的地位受到挑战,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1968年,尼克松在总统竞选中承诺打压日本的纺织品产业,拉开了日美贸易保护战的序幕。大量贸易顺差、日益激烈的贸易环境以及日元的快速贬值,迫使日本政府重新审视国家定位,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将技术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日本开始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些技术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最终被内化为日本工业创新的基础。

1959年,美国Unimation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1969年,日本川崎重工引进Unimation的技术,制造出日本首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开创了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先河。当时的机器人尚处于发展初期,但随着日本劳动力极度短缺,机器人迅速进入实用阶段,并首先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随后扩展到机械、电子等行业。

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工业机器人的鼓励政策,并在1971年和1978年颁布了《机电法》和《机情法》,制定了机器人产业的行业标准,为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日本不仅引进技术,还大力投入自主研发,成立了世界上首个国家机器人协会,推出了第一台弧焊机器人、第一台SCARA工业机器人、第一台电机驱动机器人等。

1980年,日本颁布了两项刺激企业租赁工业机器人的法案,并成立了“日本机器人租赁公司”,向中小企业提供机器人租赁和贷款服务,将机器人引入产业链中的各类企业。在一系列减税、补贴、贷款优惠等政策的支持下,日本工业机器人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浪潮。1970年,日本工业机器人年产量约为1350台,1980年猛增至19843台,年均增长率超过30%。

在“技术立国”的推动下,日本社会对机器人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川崎重工、安川电机、发那科等一大批工业机器人企业迅速崛起,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1982年,日本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突破10万台,高级机器人保有量超过全球56%,远远超过机器人技术发源地——美国。90年代后,发那科、安川电机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随着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日本机器人厂商开始进军海外市场,迅速获得了国际认可。

2012年,日本机器人出口额已占产业总销售额的70%以上,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成为日本机器人最大的买家。2000年后,日本成长为全球机器人第一大国,不仅稳坐机器人产销榜首,还控制了包括减速器、伺服电机在内的核心零部件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美贸易关系恶化,国内生育率下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企业用工成本上升……这一切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非常相似。实际上,中国正在经历与日本相似的工业机器人需求激增阶段。从2013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2016年,中国的机器人安装量更是达到了全球第一,发展速度前所未有。

然而,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制造能力仍然落后,不仅在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上受制于人,高端机器人市场几乎全面失守。这背后的原因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77年,日本社会积极拥抱机器人技术,而中国尚未迈出产业探索的第一步。此时,中国机器人产业界的关键人物之一——蒋新松,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

1977年,蒋新松敏锐地意识到机器人将成为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水平的象征。在中科院自然科学研究大会上,他首次提出了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想法,并在此后提出“智能机器人在海洋运用”等重要课题。然而,“十年动乱”让中国科技界遭受重创,科研工作全面停滞。直到1985年,在蒋新松的带领下,中国才研发出第一台可正常运作的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

“海人一号”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机器人研究进入新阶段,极大地鼓舞了蒋新松和其他科学家的信心。1986年3月,机器人项目被列入“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开启了迈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征程。此后,蒋新松连任四届“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攻克了多个领域的空白,并主编撰写了《机器人学导论》,创办了《信息与控制》和《机器人》杂志,全面推动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1994年,蒋新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66岁。为了纪念他,新松机器人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成为中国最大、国际一流的机器人公司。

如今,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走过40年,虽然在某些领域有所突破,但整体发展仍处于落后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工业制造能力不断提升,工业机器人需求不断增加。2013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

根据华创证券的数据,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不足30%,国产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3%。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国内约85%的减速器、70%的伺服电机、超过80%的控制器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高端产品线几乎全面失守。

中国工业经济协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曾感叹:“中国虽然是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与80年代的日本相比,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美国打压、人口老龄化、用工成本增加、工业需求增长、长期依赖技术引进……

然而,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给予了国内机器人厂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下,新能源汽车、芯片半导体、高新电子等新兴产业催生了市场需求。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23万台,同比增长19.1%,12月单月更是突破2.9万台,创下历史新高。后疫情时代,中国作为少数管控得当、顺利复工复产的国家,迎来了一轮制造业需求的爆发。

据中投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80%,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63亿元。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国产机器人提供了无限可能。


以上内容是对原文进行了深入理解和改写,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避免了直接引用原文的表达方式,降低了相似度,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紧凑性。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王晴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片式中国机器人悲剧避免出口工业如何70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