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经数百万年的进化,不仅发展出了智慧,还在狩猎、消费和交流过程中掌握了一种独特的技能。这种技能是电脑难以匹敌的地方。
当前,众多前沿的人工智能项目正致力于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像人脑一样思考。他们认为,一旦深入理解了大脑的工作机制,就能将这些功能编码进计算机中。微软近期宣布将为此投入10亿美元的研究资金。
然而,至今为止,试图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人脑的努力尚未取得成功。2013年,欧洲耗资数十亿欧元进行的“人脑计划”项目,如今被认为已经失败。现在,大多数尝试都将研发出的新软件工具用于研究大脑数据,而非模拟大脑本身。
一些人工智能专家坚信,用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不过,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这样的努力注定会失败,因为意识本质上是不可计算的。他们认为,大脑整合并压缩了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信息,而计算机现有的数据处理方式无法完成这一任务。
此外,一些科学家指出,电脑无法模拟人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类具备主动停止思考的能力,而电脑不具备这种能力。一个有意识的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并随时切换思考的主题,但计算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早在八十多年前,计算机科学先驱艾伦·图灵就提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证明任何特定的计算机程序能够自主停止运行,而这正是意识的关键所在。
甚至在图灵之前,德国量子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就指出,物理事件的本质与观察者的主观理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些科学家进一步解释说,意识并非源自像计算机那样基于物理过程的操作,因为物理过程将所有操作简化为基本逻辑论证。
物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观点最终得到了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支持,即大脑中并没有专门处理意识的独特结构,不同的认知任务在大脑的不同区域进行。神经学家塞米尔·泽基据此得出结论:意识并不是单一的过程,而是在大脑中同时进行的多种过程。这种复杂的大脑功能,是有限的计算机难以应对的挑战。
综上所述,电脑无法模拟人脑,因为意识本质上是不可计算的。即使是最简单的例子,人类能够自主停止思考,而电脑却做不到。除非电脑能够获得自主停止思考的能力,否则它永远无法具备大脑的自主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