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管理需求显著增加,临床血液检验中的血液采集也逐渐成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超过95%的医疗机构都能提供采血服务。
然而,在采血过程中,一些特殊体质患者(如肥胖、重症等)的血管识别难度大,增加了操作风险;医护人员在采血穿刺时存在近距离接触导致感染的风险;此外,由于检验采血过程中涉及的压脉、贴标、摇匀等流程缺乏标准化,直接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为解决这些问题,专注于创新医疗解决方案的公司——磅客策(上海)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这家公司成立于2019年,由哈工智能孵化,专注于软组织穿刺机器人的研发,主要结合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影像导航技术,为医疗机构提供应用于动静脉采血、介入治疗、麻醉、活检等领域的智能化机器人设备和解决方案。
磅客策团队由知名的临床医学专家、影像学专家以及拥有丰富手术机器人开发经验的工程师组成。创始人张兆东具有十余年的机器人产品研发经验,见证了整个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历程,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他指出,与传统的单一模式红外影像技术不同,磅客策的产品创新性地采用了超声导航技术,为机器人配备了“敏锐的眼睛”。
这种视觉导航技术使穿刺机器人能够利用AI识别重建技术和图像融合导航技术,对体外位置和体内软组织穿刺点进行动态建模,实时跟踪并计算探针的位置和姿态,辅助引导探针的穿刺路径,从而选择最佳穿刺位置完成采血任务。
张兆东解释说,在护士人工采血时,针刺入血管后会产生一种“空落感”,以此判断针是否进入了血管。普通人的血管直径通常只有几毫米,如果机器人穿刺时力度或角度稍有偏差,可能会因划伤血管壁而导致患者不适。因此,磅客策自主研发了力反馈控制技术,通过多年的计算和实验,寻找到了人工精准穿刺采血时的力反馈肌肉记忆点,并将其应用到穿刺机器人中。目前,磅客策的技术已经实现了实时监测穿刺力矩和电机失速的变化,完成了视觉和运动部件的算法闭环,根据不同血管形状采用不同的穿刺力度,确保穿刺力度精确控制在0.25牛顿以内,首针穿刺成功率高达97%以上。
张兆东认为,在医疗器械领域,临床价值决定了产品的市场潜力。从穿刺机器人市场来看,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内翻了30倍,仅次于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美国,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万亿元级别,其中穿刺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数十亿元。与此同时,检验检测采血环节存在刚性需求但缺乏标准化的问题,且医护比例失衡,迫切需要提高采血效率和自动化管理水平。
从技术扩展角度来看,磅客策的穿刺机器人搭载的软组织导航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血管通路场景,辅助动静脉采血和置管,还可以用于肿瘤介入和麻醉等领域,如术中阻滞麻醉、肿瘤介入活检与消融等。基于多年研发积累,磅客策推出了两款产品:便携式采血机器人和全自动采血机器人。前者更侧重于辅助,能快速帮助医疗机构从人工盲采过渡到全自动穿刺阶段,实现良好的交互体验;后者则更加自动化,在便携式机器人的基础上增加了试管管理、耗材管理和止血护理等功能,大大减少了对医护人员操作的依赖,提高了整体管理效率。
目前,便携式采血机器人已完成研发和产品定型,包括穿刺采血、电子压脉和人机交互三大系统。全自动采血机器人也已进入临床试验准备阶段。接下来,磅客策将逐步推出穿刺采血机器人、麻醉阵痛穿刺机器人和肿瘤穿刺介入机器人三款产品。预计到2021年,公司将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并加快投入使用。
张兆东强调,“抓住行业领先单位”是磅客策迅速实现商业化的重要举措。目前,公司已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瑞金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并推动落地进程。2020年底,磅客策获得了首轮2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由联想创投领投,金沙江联合资本跟投。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公司穿刺机器人技术研发、临床试验、推广和AI+超声+机器人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
在张兆东看来,全球老龄化背景下医疗需求日益增长,提升医疗效率已成为大势所趋。磅客策正致力于推动穿刺技术的普及,让优质的医疗服务惠及更多人群。未来,医疗智能化不仅限于此,还将有更多的相关企业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