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a量产,机器狗Spot末尾做家务,陪伴型机器人主场
作者头像
  • AI智能观察
  • 2021-03-24 19:03:28 2

机器人技术的未来:从梦想走向现实

“我们要么被机器淘汰,要么探求新的方式,完成与人工智能的共生和交融,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埃隆·马斯克

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

2014年,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暖男”大白激发了无数观众对陪伴型健康助手的向往。尽管当时许多人认为这种高科技产品遥不可及,但如今,科技进步已经使这一梦想逐渐成真。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七年。在这段时间里,机器人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不仅出现了扫地机器人和快递机器人等实用型产品,人形机器人也频频登上热搜,将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带入现实生活。2015年,Sophia作为人形机器人首次亮相,随后迅速走红。2017年,Sophia获得了沙特阿拉伯公民身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国家公民身份的机器人,并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命为首位创新冠军。

疫情推动机器人量产

2021年,Sophia的量产计划正式启动。据路透社报道,Hanson Robotics计划在2021年底前实现Sophia的大规模生产。此外,该公司还将推出一款名为Grace的机器人,专门用于医疗保健领域。

Sophia的技术细节

Sophia不仅外表逼真,还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 - 语音识别来自Alphabet; - 语音合成能力和唱歌能力由Cereproc的文本-语音引擎提供; - 软件由Hanson Robotics设计,可以分析对话并提取数据,以改善应对能力; - 眼睛部分结合了计算机算法的摄像头,可以进行眼神交流; - 皮肤由Frubber仿生皮肤材料制成,具有类似人类的毛孔大小。

然而,一些专家认为Sophia实际上只是一个带有脸部的聊天机器人。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曾表示,Sophia之于AI,就如同变戏法之于真正的魔术。

“恐惧谷”效应

Sophia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与人类非常相似,这在人们感到孤独或被社会孤立时尤为有用。然而,这种高度仿真的设计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即所谓的“恐惧谷”效应。这一理论认为,当机器人或虚拟形象的外观和行为过于接近人类时,人们反而会产生不适感。这一现象对仿真机器人的研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未来的机器人形态

未来,我们期待的是具有多个自由度、柔软可变形的仿生软体机器人。这类机器人不仅在外形上更加接近人类,还将在各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KODA这款机器狗不仅外观酷似真实狗狗,还具备情感交互功能,能够感知人类的情绪变化,为老年人提供陪伴和支持。

后疫情时代的机器人应用

在后疫情时代,机器人在陪伴和社交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KODA不仅可以作为宠物陪伴在主人身边,还能在紧急情况下寻求帮助,成为老年人的守护者。与此同时,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狗也在安防、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结语

尽管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令人振奋,但在考虑购买陪伴型AI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其功能、价格和个人需求。无论是Sophia、KODA、Spot还是Bot Care,它们都是科技进步的象征,预示着未来与机器人共处的可能性。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AI智能观察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末尾量产机器人家务主场陪伴机器SophiaSpot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