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在上海地铁管片消费线“上岗”,没想到,这些地方也有智能“打工人”
作者头像
  • 梁有崴
  • 2021-04-04 09:55:56 0

过去,建筑行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粗放式发展的领域,如今正逐步变得更加高效、智能。最近,在上海地铁管片生产车间,一种名为智能管片抹平机器人的新型设备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了一名“打工人”。

管片作为地铁隧道内部的重要结构,必须能够承受来自土壤和地下水的压力。管片的生产质量直接影响到隧道的安全和稳定性。“抹平”是管片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传统工艺需要工人用抹子将混凝土表面磨平。但由于管片呈弧形,人工操作不仅难度大,还难以达到统一的标准。

借助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新研发的管片抹平机器人,由上海建工建材科技集团、同济大学和沈阳机床公司共同开发。它不仅“个头”高大,动作灵活,还可以自动识别管片表面的缺陷。

根据技术人员介绍,智能管片抹平机器人的使用,使得生产线的效率提高了大约10%,劳动力成本降低了50%以上。此外,管片的外观质量和尺寸精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当前,该机器人能够确保宽度误差在±1毫米以内,厚度误差控制在-1毫米到+3毫米之间。

专业建筑机器人的应用正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场景,在房屋、高塔、桥梁及地铁建设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并逐渐向整个产业链延伸。在上海,许多以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处,智能机器人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地下神探——地下智能巡检机器人

随着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污水处理设施被建在地下。在上海某座地下污水处理厂内,一种智能巡检机器人已经工作了近一年。该机器人由上海市政总院主导研发,解决了人工巡检难的问题。

这种机器人可以在生物反应池的盖板下方移动,智能判断曝气均匀性、强度及曝气器的完好率,并生成巡检报告。生反池内环境恶劣,腐蚀性强,湿度大,机器人代替人工巡检大大降低了风险。机器人本身采用铝合金制成,表面涂有防腐涂层,导轨则采用了免维护设计,保证了其在恶劣环境下的长期稳定运行。

飞毛腿——隧道焊接机器人

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地铁7号线杨高南路至高科西路的一条隧道进行了临时维修。此次维修原本需要两年时间,但在焊接机器人的帮助下,仅用了六天就完成了任务。

这次维修需要大量的钢板,且施工空间狭窄,给施工带来了不少挑战。项目组尝试使用焊接机器人进行隧道内的焊接工作,从而避免了人工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并提高了施工效率。例如,对于2厘米厚的钢板,人工焊接需要一个小时,而机器人只需20分钟即可完成。

大力士——拼装机器人

在进博会的主要场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吊顶的设计大气磅礴,由拼装机器人负责完成。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使用13米长的复合铝板。然而,人工安装这些板材既费时又费力,一旦出现破损或不平整的情况,还需要重新加工。

施工团队对工业叉车进行了改造,使其变身为拼装机器人。该机器人配备了可举高4.5米、360度旋转的“手臂”,前端装有夹具,能够承载1600公斤的重量。通过智能遥控,机器人可以轻松完成铝板的拼装和微调,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这是上海首次将机器人应用于装饰材料的拼装工作中。

巡检“劳模”——机房巡检机器人

在上海最高的建筑——上海中心大厦的地下冷冻机房,一款“兢兢业业”的巡检机器人已经替代了人工,实现了非接触式的自动化数据采集。

在传统的建筑机电设备运维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来确保各系统的稳定运行,这不仅耗费成本,还存在重复劳动的问题。在试点项目中,巡检机器人能够每天进行四次巡检,每次耗时约1.5小时,相比人工巡检,不仅提高了准确性,还提升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安检员——下立交巡检机器人

在上海四平路下立交,首次亮相了一款轨道自动巡检机器人。这是上海首台应用于隧道巡检的智能机器人。该机器人体积小巧,悬挂在隧道侧墙上,以0-20公里/小时的速度运行,既能节约空间,又不影响日常交通。它配备有实时视频系统、3D雷达感知系统、多种传感器系统、自动抓拍系统和实时声光语音系统,能够全天候进行巡检,及时掌握隧道和设备的状态。一旦隧道内发生超速行驶或突发事件,它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信号。

实际上,建筑行业的机器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测绘机器人、施工机器人、钢梁焊接机器人、混凝土喷射机器人、施工防护机器人、地面铺设机器人、装修机器人、清洗机器人、隧道挖掘机器人和拆除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的应用将极大地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目前,上海建工的砌墙机器人也在现场试验中,未来有望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一项新技术。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梁有崴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管片上岗上海机器人地铁工人没想到这些智能消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