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心中,智能机器人虽然尚未普及,但在研发过程中,其外观设计始终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设计出的智能机器人往往外观时尚、舒适。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的第三代交互机器人“佳佳”尤为出色。
然而,印度科学家们另辟蹊径,他们设计的机器人颠覆了我们对机器人的美好想象。这一点从机器人的外观上就能看出。
这款机器人名为莎鲁,由印度计算机科学教师迪尼希·帕特尔自主开发。迪尼希并非专业的机器人专家,而是一位机器人爱好者。在打造莎鲁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有限,他主要采用了各种废弃材料,如铝、纸板、木材和塑料等。这样做既节省了成本,又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这种设计理念契合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废弃物的再利用是我们提倡的一种节能方式。
据设计者介绍,莎鲁可以识别物体、解决数学问题,并能使用38种语言,包括英语和9种印度当地语言。通过连接电脑,它可以读报、读菜谱和播放天气预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更重要的是,该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仅为500英镑,约合人民币4500元。低廉的成本使设计者认为,通过大规模生产,莎鲁可以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提供知识,改善他们的生活。
不过,网友们认为,虽然想法很好,但很多功能用智能手机也能实现,智能手机同样可以识别物体并用多种语言读报。
智能机器人
印度制造的智能机器人“莎鲁”成本较低,但智能化程度仍需提升。这并不是因为它的外观粗糙,而是因为它只能识别物体和解决数学问题,缺乏与人类互动的能力。而与人类互动是未来智能机器人的重要发展方向,许多团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中国的“佳佳”接受了多轮这样的测试。研究团队经常与佳佳聊天,使用口语化的句子,甚至是语无伦次的句子,来训练它的语言识别能力和反应能力。最初,佳佳的语言识别能力较弱,常常出现错误回答。但经过多次测试和改进后,佳佳的识别能力有所提升。
此外,在对话中,同一句话由于表情不同可能导致语义变化。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智能机器人必须具备识别人类表情的能力。为此,佳佳也接受了大量训练。
这些训练的背后,实际上是程序员们根据训练结果不断调整代码。可以说,佳佳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程序员们的工作。
相比之下,印度制造的机器人“莎鲁”程序相对简单,不能与人互动,类似于智能手机,需要特定的操作才能激活其功能。
智能机器人的外观设计
尽管莎鲁的设计师表示希望实现量产,但若要实现量产,不仅需要技术上的迭代,还需要外观设计的改进。莎鲁的外观过于粗糙,可能会影响目标用户的接受度。
我们常说不要以貌取人,但在智能机器人的设计上,外观设计至关重要。例如,日本的机器人Erica拥有清纯可爱的外观,甚至有人误以为它是“伴侣机器人”,但实际上它的设计方向是为了研究性机器人,并尝试过主持人的工作。
中国的佳佳则集合了五位美女的形象,设计更加大方得体,面容端庄秀丽。与Erica一样,佳佳的造价也很高,目前尚未量产,仅在实验室中进行试验,偶尔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如在纪录片《科学的力量》中露面。
总结
尽管实验室中已经设计出了许多智能机器人,但它们量产的可能性仍然较小。一方面是因为功能不够稳定,另一方面则是售价较高。印度设计的莎鲁虽然价格便宜,但作为用户,你是否愿意购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