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晚,天智航对上交所的问询函进行了回复。此次回复揭示了其骨科手术机器人销售价格可能下降的风险。
根据天智航2020年的年报,公司在该年度的营业总支出为1.4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减少了40.8%。尽管如此,天智航实现了超过5400万元人民币的净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缓解。然而,上交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天智航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减弱,以及过去三年其骨科手术机器人的销售量、平均售价和毛利率情况。此外,上交所还询问了未来产品是否会进一步降价。实际上,天智航的手术机器人销量正在下滑,利润空间也在收窄,甚至引发了业界对其可能面临退市的担忧。
2021年第一季度,天智航的营业收入约为2252万元人民币,同比略有增长,但净亏损仍达到了约2446万元人民币。政策红利的消失也对天智航造成了重大影响。2017年,国家工信部和卫健委联合发布了支持骨科手术机器人发展的通知,天智航作为唯一入选的生产企业从中受益,其产品终端中标价格大多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然而,这项政策已于2019年底结束。
天智航在科创板上市时,股价一度飙升至141元,但截至发稿前,其股价已跌至30.46元。从资本市场的热捧到股价大幅下跌,天智航在短短一年内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也反映了当前国产机器人行业的困境。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207亿美元,而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4.4亿美元。然而,天智航的年报显示,其骨科手术机器人的销售量在过去几年呈下降趋势: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销售量分别为20台、41台和30台,对应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89.97%、88.36%和83.43%。
天智航在年报中提到,公司销往终端医院的设备数量有所减少。此外,高昂的开机费用和复杂的临床流程也是国内手术机器人普及面临的障碍之一。例如,全球知名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开机费用高达3万至6万元人民币,而国产机器人至少需要近万元人民币。另外,医生和患者对机器人辅助手术的认知尚不足,这使得提高手术机器人的可及性变得困难。
目前,多家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医疗机器人领域。微创医疗机器人也在筹备科创板上市,其产品包括蜻蜓眼DFVision三维电子腹腔镜、图迈Toumai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鸿鹄Skywalker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均已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
山东威高的“妙手”手术机器人也在腹腔镜手术系统领域取得了进展,对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并已在两家医院完成了168例手术实验。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业内专家仍然看好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除了天智航的“天玑”骨科机器人获得了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柏惠维康的“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也取得了同样的认证。然而,在研发、临床和市场推广方面,国产手术机器人仍需克服许多难关,尤其是在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性方面。
总之,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仍在艰难前行,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拓展,未来的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