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于5月21日在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发布了一款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基于区块链技术,能够在交通隧道的安全保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隧道总里程。这些隧道构成了庞大的交通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然而,隧道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如混凝土衬砌开裂、破损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火情、照明不良和路面积水等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对隧道的日常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行高频次、高强度的巡检。
天津大学的大跨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开发了一款新型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该机器人配备了四个主要系统:执行系统、通讯系统、控制系统和运维系统。通过搭载高清红外相机和多种类型的传感器,结合激光扫描和图像识别等先进技术,机器人能够实时收集和分析数据,实现对隧道结构、环境、设备以及交通运营状况的全面监控。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隧道巡检中复杂的结构形式和众多的监测参与方,天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机器人的性能。这种技术使巡检数据能够突破网络限制,实现在甲方、乙方和监管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高效协作。相关研究成果已在2020年和2021年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并获得了多项国际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天津大学的研发团队负责人徐杰表示:“我们在天津莲花岭隧道进行了调试测试,结果表明,这款智能机器人可以持续、实时、全面地获取隧道信息,及时发现和评估潜在风险,甚至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提供救援支持,从而为隧道的维修、养护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这款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为隧道的维护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