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北京的周女士遇到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她接到了一个推销电话,对方不停地邀请她带孩子去试听课程。周女士惊讶地表示自己还没结婚,哪里来的孩子?后来她才得知,原来这些推销电话大多数是由AI机器人打来的。
据中新经纬记者调查,这种披上AI外衣的推销电话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些电话不仅语音语调与真人无异,还能识别通话对象的态度,从而更好地帮助商家确认意向客户。这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电话推销机器人”产业链。
湖北新岸线科技公司的销售人员贾果称,他们的电话推销机器人可以一天拨打多达3000个电话,费用仅为1880元一年。这些机器人不仅可以自动拨号,还能通过语音识别关键词,触发相应的销售话术。这些机器人不仅效率高,而且成本低廉。
据贾果介绍,客户购买机器人后,可以在后台选择模板、话术、线路和机器人数量等参数,然后导入电话号码库,一键发布任务,机器人便会自动开始拨号。目前,房产、金融、教育培训等行业尤其依赖电话营销,话术模板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以确保推销内容不超出公司经营范围。一旦对话偏离模板,会被判定为违规。
这些电话推销机器人还允许客户自定义呼入号码的归属地,以避免被潜在客户挂断或屏蔽。例如,上海销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提供了包括固话号码、手机号、混显、95和虚拟号码在内的多种外显选项。此外,客户还可以选择号码归属地,即决定推销电话是从哪个城市打入的。
尽管如此,这些机器人电话的接通率并不高,通常在15%到35%之间。即使成功接通,能够成为意向客户的比例也非常低。为了获取更精准的客户群体,一些供应商会提供对接渠道服务,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号码库。
这些AI机器人电话推销的乱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范围内共辨识和拦截各类骚扰电话约224.3亿次,平均每天辨识和拦截骚扰电话约6000万通。尽管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已经提供了骚扰电话拦截功能,但电销机器人批量外拨的情况仍然存在。
面对这个问题,科技公司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使用AI助手来接听骚扰电话。例如,芒果动力的“芒小蜜”、小米手机的AI助理和阿里巴巴的“二哈”等产品,都可以作为AI防骚扰电话助手,帮助用户过滤掉不需要的电话。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胡钢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虽然法律尚未明确界定“骚扰电话”,但消费者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电销骚扰电话可能涉嫌滥用个人信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此外,《民法典》也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范畴,未经同意的商业营销类电话和短信均涉嫌干扰他人私生活安宁。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也表示,根据《通讯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未经用户同意或请求,不得向其拨打商业性电话。如果用户明确表示拒绝,应立即停止拨打。
尽管成本低、收益高是骚扰电话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电信运营商需履行主体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打击骚扰电话。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大监管力度,提高骚扰电话的违法成本。(文中贾果、李晶、马迅均为化名)
(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