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2021年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在湛江圆满落幕。此次比赛涵盖了多个奖项,包括线上赛中的“声学图像目的检测”和“光学图像目的检测智能算法”,以及湛江现场赛中的“ROV水下精准操作赛”和“AUV海底巡线竞速赛”。
来自全国各地的21支高水平水下机器人团队参与了此次比赛,这些团队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陕西、广西、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等地的高校和创新型公司。比赛分为专业赛(AUV)和产业赛(ROV),其中天津瀚海蓝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专业赛(AUV)的一等奖,而大连理工大学的“赤甲红”团队则获得了产业赛(ROV)的一等奖。
天津瀚海蓝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专业赛(AUV)一等奖获得者代表王东表示,今年的比赛相比去年更加专业化。比赛指定了特定区域,并明确了几个目标物,然后让水下机器人去探测。此外,比赛还提高了上浮下潜线的要求,将其设定在水面以上,并给出了具体的经纬度位置,使比赛更贴近真实的海洋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获得产业赛(ROV)一等奖的“赤甲红”团队的参赛机器人采用了当前水下机器人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如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这台名为“赤甲红号”的机器人是第六代产品,具备开放式框架结构和8台推进器,能够快速移动并灵活操控,实现全方位控制。此外,它内置电池供电,无需依赖外部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下水作业。
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自201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现已成为国际上唯一的真实远洋环境下的高端水下机器人竞技赛事。比赛形成了广东湛江和辽宁大连南北双赛的模式,成为国内水下机器人领域的顶级赛事。除了评估更为精确外,学术影响力和产业辐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
此次比赛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湛江市政府和鹏城实验室共同主办,湛江市科技局、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等机构协办。广东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湛江湾实验室也提供了支持。大赛旨在推动广东海洋创新驱动发展,利用湛江的特色海洋创新体系和鹏城实验室这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水下机器人的作业性能和水下通信性能进行评测,考察其在水下通信、精准巡航和智能作业等方面的能力,从而选拔优秀成果和创新人才,激励科研进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关家玉 特约通讯员:关晓达 通讯员:徐祝睿、麦景通、洪晓星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张锋锋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