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思灵创始人陈兆芃:机器人养猪潜力大,但还需“算经济账”
作者头像
  • 互联网金融动态
  • 2021-06-12 21:28:28 7

5月30日,第四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在南京举行,其中由新希望集团承办的分论坛——扬子江论坛也在当晚举行。记者在论坛现场了解到,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畅主持了此次论坛,兴源环境党委书记颜学升、北京思灵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陈兆芃等嘉宾进行了主题演讲。

其中,陈兆芃关于“智能机器人助力新农业”的演讲引起了参会者的浓厚兴趣。陈兆芃透露,北京思灵与新希望在农业领域有深度合作,特别是在机器人养猪方面,将会有一系列重要进展。在接受采访时,陈兆芃表示,高阶机器人已经能够参与到生猪养殖的各个环节,但是否能够大规模推广,还需要进行经济核算。

机器人已能全程陪伴生猪养殖

实际上,使用机器人养猪并不是新鲜事物。目前,养猪场中使用的成熟机器人包括车载机器人和轨道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具备语音图像识别、智能算法和信息传输处理等功能,可以进行数据统计、健康分析和环境监测。例如,机器人巡检系统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避免养猪场的生产损失。

然而,总体而言,这些设备仍处于半自动化的阶段。实现完全自动化,即取消手动控制,让机器人全面接管养猪场管理,仍然面临较大挑战。

在陈兆芃看来,真正的养猪机器人与现有机器人存在显著差异。现有的机器人存在三大问题:缺乏大脑、神经网络和灵活的四肢。

“许多机器人公司声称在做机器人,但实际上只是在制造机械装置。我们(北京思灵)的做法不同,我们致力于将机器转变成真正的机器人。”陈兆芃说。

智能机器人需要聪明的大脑和灵敏的肢体

陈兆芃认为,如果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不足,其应用范围和场景就会受到限制。因此,真正智能的机器人需要一个聪明的大脑,这颗大脑应具备“工业级、跨平台、易用性”的特点;同时,它还需要非常敏感,在许多关节处安装了传感器。

“养殖是一个生命培育过程,从母猪发情、受精、怀孕、小猪出生、育肥,其间需要防止猪生病并接种疫苗,这一过程非常复杂,机器人要完成这些任务并不容易,但我们的机器人已经基本达到了这一标准。”陈兆芃表示。

陈兆芃指出,新希望等企业在包括生猪养殖在内的农业领域推动智能化机器人的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从长远来看,这一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

合作成果即将推出,推广还需找到平衡点

谈及与新希望的合作原因,陈兆芃表示,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专长。在养殖领域,北京思灵需要新希望的专业指导,这种经验将转化为专业的算法。在积累足够的经验后,双方可以共同开发智能养殖场,并不受地域限制地复制这种模式。

记者注意到,新希望集团已经对北京思灵进行了战略投资。今年年初,北京思灵宣布完成了超过1.3亿美元的B轮融资,新希望集团是主要投资方之一。

对于具体的合作细节,陈兆芃表示目前有许多项目正在推进,希望尽快展示部分成果。“大约几个月后,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样板:机器人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并逐步实现工序的全覆盖。”他说道。

然而,尽管机器人可以独立养猪,但陈兆芃也承认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成本过高。“我们现在需要在成本和推广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只有实现了养殖流程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成本才能降下来。”他表示。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互联网金融动态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力大经济账养猪北京创始人机器人专访陈兆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