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骨科医生装“天眼”,新型手术机器人提高救治效率
作者头像
  • 钟丽丹
  • 2021-06-21 09:34:38 3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顺利完成了一例骨盆骨折手术。这次手术采用了该院创伤骨科许硕贵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智微天眼”骨科机器人。与传统的开放前路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虽然时间延长了70%,但出血量不到20毫升,切口也仅需1.5厘米,且术后康复时间有所增加。

据了解,骨盆骨折手术的优化一直是创伤骨科的重要课题。过去,此类手术需要大切口,通常在下腹部开一个10至20厘米的刀口,以便充分暴露骨折部位,从而实现精确复位,但这种方法风险较高。

在这次手术中,机器人成为了关键角色。C臂机在患者的骨盆区域进行了360度全景扫描,并通过“自标定二维三维图像转换”技术,将术中的影像数据与术前CT数据精准匹配,生成了手术区域神经和血管的详细关系图。随后,“智脑”计算机确定了骨折线的位置,并在狭窄的骨盆内规划出了最佳的置钉路径。最终,通过机械臂的引导,成功地在骨折区域置入了一枚用于固定的螺钉,整个手术顺利结束。

许硕贵教授团队从2013年开始研发新型激光定位导航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帮助外科医生精准定位体内的金属异物,避免大切口手术。至今,该系统的成功率已达到100%,包括多例复杂情况在内的病例也得到了有效处理。

为了实现更加智能、微创、高效的治疗效果,许硕贵教授团队在原有的激光定位导航技术基础上,于2020年研发了“智微天眼”骨科手术机器人,并将其投入临床应用。这套系统的核心在于两项原创技术:激光发射装置(机械臂)的精密制造与控制,以及自标定二维三维图像转换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这两项核心技术使得手术机器人不再依赖于昂贵的CT设备,而是利用常见的C臂机即可操作,适用于各级医院的各种手术需求,尤其是对于野外、简易手术室等特殊环境下的金属异物取出、微创置钉、深部组织穿刺等快速处理,提高了救治效率,降低了手术难度,便于基层医生学习掌握。”许硕贵表示。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钟丽丹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天眼骨科救治机器人效率手术新型医生提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