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华早报》刊文称,中国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这一技术不仅应用于白鹤滩水电站等大型项目的建设,还在逐步改变建筑行业的传统模式。尽管机器人在建筑领域应用已久,但直到最近几年,随着5G、智能技术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建筑机器人在中国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高级土木工程师闫俊乐及其团队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建筑机器人的引入正逐步将中国建筑行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较于人工驾驶设备,机器人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减少因振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并且能够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
在四川省大渡河的双江口水电站项目中,建筑机器人被应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中国即将建成一座高达312米的大坝。与“引汉济渭”工程采用GPS和微波无线电通信的方式不同,双江口大坝项目采用了北斗导航系统和5G通信技术,实现了更高效、精准的施工控制。
此外,去年浙江省交通运输部门首次批准使用机器人进行道路维修工作。目前,大部分建筑机器人主要用于压实作业,但在一些公路建设项目中,这些机器人还能承担更多任务,如铺设沥青路面,从而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