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业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21年5月,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达到了29743台,同比增长了50.1%,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
尽管工业机器人在传统制造业中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其商业化和适应性问题依然困扰着行业。由于生产环境复杂且对制造工艺要求较高,能够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仍然较少。
“当前,机器人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赛迪顾问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张龙指出,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早期市场对于机器人替代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已经得到了充分满足。然而,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市场对于机器人运动速度和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机器人需要从单一工序的劳动力替代向多工序串联转变,这要求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必须持续快速升级。
“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的扩大,新的挑战也开始浮现。许多工艺流程需要人机高度协同工作,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序分割。但由于安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这反而使得某些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变得更加不便。”张龙补充道。
如何提高机器人的适用性已成为行业的下一个重要课题。例如,联想在2020年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发布了其首款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晨星工业机器人。在一些人看来,这类“实用型”机器人更能满足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需求,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增加不同的功能,且相对成本较低。
随着5G时代的到来,高带宽、低延迟、高并发的通信网络推动了移动机器人的发展,这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更多创新的机会。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应用场景,增强客户互动,进一步提升工业机器人的实用价值。
在张龙看来,人机协作将是未来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趋势。制造业企业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的核心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整个生产流程来看,如何最优地结合人力和工业机器人是关键所在,这必然需要人机协作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
“随着机器人进入3.0时代,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除了机器人本体外,市场规模更大的是基于机器人本体的解决方案,其规模将达到机器人市场的三倍。”联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毛世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