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行走已过时?中国航天员出舱,美国却用机器人顶替
作者头像
  • 陈丽华
  • 2021-07-14 20:04:56 3

中国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成功完成了天宫空间站的首次太空行走任务。经过6个多小时的太空活动后,他们安全返回气闸舱,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称,美国目前可用的舱外航天服只剩下四套。这些航天服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为航天飞机项目制造的,早已超过服役期限,存在诸多隐患。尤其是其中一些关键部件如二氧化碳传感器等已经停产多年,甚至最初的供应商也不复存在。这意味着国际空间站的舱外维修活动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NASA正在研发一种新的航天服——xEMU,专为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设计。然而,这项耗资25亿美元的研发项目进展并不顺利。NASA专家认为,国际空间站的使用寿命即将结束,未来可能不再适合舱外航天员活动。因此,NASA正在考虑使用舱外机器人替代人类执行危险任务,以降低风险和成本。

尽管航天服提供了必要的保护,但宇航员在太空中仍然面临多种威胁,包括微流星体和太空碎片的撞击、太阳耀斑引发的高能粒子风暴以及宇宙射线等。在这种环境中,航天服所能提供的保护非常有限。因此,用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高风险操作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早在2007年,NASA与通用电气合作,在第一代空间机器人Robonaut 1的基础上开发了新一代机器人宇航员Robonaut 2(R2)。2011年,R2被送入国际空间站进行测试。R2具有灵活的手臂和腿,能够模仿人类的动作,但其智能程度相对较低,主要通过远程控制进行操作。

除了美国,俄罗斯也在积极研发机器人宇航员。2019年8月,名为费多尔的机器人被送入国际空间站,能够执行多种复杂的任务,但其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也在不断推进自己的机器人技术。2016年9月,天宫二号发射时搭载了一个与人手相似的机械手。该机械手由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五院和北京理工大学联合研制,具备高精度操作能力,能够在空间站内外执行多种任务。

这些机械手的成功应用证明,通过适当的防护措施,精密电子设备可以在极端环境中长时间运行。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机械手和舱外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减少人类在太空行走中的风险。

不过,短期内人类出舱活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尽管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要完全取代人类执行高风险任务还需要时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航天机构通常会选择更为稳妥的方案,因此航天员出舱活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重要的任务之一。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陈丽华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航天员顶替美国过时中国机器人太空行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