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国内首台建筑构件装配机器人“赤沙号”在中国中铁科工集团江苏南通制造基地正式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装备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机器人将应用于广州地铁11号线赤沙车辆段的建设。
“赤沙号”由中铁科工集团与中铁建工集团联合研发,全长80米,重达460吨,有效跨度可达69米,能够架设最重120吨的梁体。为了使机器人更为灵活高效,其装备了72个传感器和50个摄像头,形成一个“网络中枢”。此外,它还配备了由32个轮胎组成的8条独立活动的腿,可以横向、纵向移动,独立伸缩,跨越障碍,适应多种施工环境,如同一个灵活的蜘蛛,实现功能的人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赤沙号”仅需一名司机操作和一名工人指挥即可运行,不仅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还大幅减少了施工噪音和粉尘,功效提高了1.5倍以上。实际上,建筑机器人的开发应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日本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早,而韩国、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也在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机器人行业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今年5月,中建八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智能装配造桥机在杭州亚运会配套工程中成功运行,开启了高架桥装配化建设的新篇章。这款智能装配造桥机长76.5米、宽15米、高15.5米,重达360吨,首次实现了工厂预制构件在现场的一体化安装,能够在30分钟内架设重达200吨的盖梁,创造了国内桥梁架设的新纪录。
此外,碧桂园集团在广东顺德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中引入了建筑机器人,成为国内唯一将机器人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的试点项目。这些机器人涵盖了结构类、装修类、辅助类等多个类别,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目前,建筑机器人家族已经包括测绘机器人、砌墙机器人、预制板机器人、施工机器人、钢梁焊接机器人、混凝土喷射机器人、施工防护机器人、地面铺设机器人、装修机器人、清洗机器人、隧道挖掘机器人、拆除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多种类型。市场研究机构Tractica预测,到2025年,建筑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26亿美元,超过7000台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
建筑机器人不仅在施工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还推动了建筑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未来,软硬件的高度整合将为建筑工厂提供有力的数字孪生技术支持,实现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的柔性生产。同时,机器人底层技术和计算机视觉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精确度和易用性,促进建筑行业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