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行时空下,人类科技文明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什么?上世纪,许多影视文学作品把这一答案指向了机器人。
早在1952年,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就在著名漫画杂志《少年》上连载了《铁臂阿童木》的故事。在手冢治虫的设定中,阿童木诞生于2003年4月7日,21世纪正是机器人与人类共存的时代。
最近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了各类机器人,超过110家企业展示了500多款机器人。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当前,机器人时代的序幕正在缓缓拉开,我们相信机器人将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迭代升级也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
在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浪潮中,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各大企业纷纷入局。包括腾讯、美团、阿里巴巴在内的互联网公司,以及顺丰、京东等物流企业,均已布局服务机器人业务。最近,许多车企和手机企业也跨界进入服务机器人领域,引起广泛关注。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近十年机器人行业投融资分析报告》显示,近十年来,中国机器人投融资达到2661起,总投融资金额超过1385亿元。仅2020年,机器人赛道的投融资就达到了267亿元,占十年总投资额的近五分之一。
究竟是什么吸引着大企业们和资本进入机器人领域?是机器人本身的吸引力还是时代的发展?中国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实力如何?
1921年,捷克剧作家恰配克在《罗索姆的万能机器人》中首次使用了“Robot”这个词。然而,真正的机器人直到将近40年后才诞生。
1950年,25岁的恩格尔伯格读完阿西莫夫的小说《我,机器人》后,产生了制造机器人的想法。1956年,他在一次酒会上遇到了发明家德沃尔,了解到后者发明了一种名为“可编程的用于移动物体的设备”的专利。两人随即决定合作创立一家机器人公司。
1958年,Unimation公司正式运营,生产了第一个搬运机械手臂。1961年,美国通用公司将德沃尔发明的机械手臂应用于工厂生产线,克莱斯勒和福特公司随后跟进。恩格尔伯格的机械手臂极大地提升了汽车工业的自动化生产能力,被誉为“彻底改变了现代工业和汽车制造流程”。
过去,机器人主要用于危险或重复性的工作环境,而真正能够模拟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今,随着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更智能的服务机器人不断涌现。
在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熊猫机器人优悠吸引了众多目光。它由优必选科技设计,以大熊猫为原型,融合了文字、语音、视觉、动作、环境等多种交互方式,具备一定的自主智能,能够在多个场景中提供个性化服务。
熊猫机器人优悠配备了双柔性曲面屏和仿生化眼睛,拥有超过27种情绪和状态体系,能够表现出拟人化的表情。它还拥有41个高性能伺服关节,以及多维力觉、多目立体视觉、全向听觉和惯性、测距等全方位感知系统,能够实现平稳快速的行走和精准安全的操作。
迪拜世博会将于10月1日开幕,届时熊猫机器人优悠将作为中国馆的和平友好使者,在智慧生态分展区为观众介绍中国熊猫生态长卷、智慧农业等内容,展示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传统文化。
现阶段,除了人形机器人外,服务型机器人在商业落地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疫情期间推出的紫外线消毒机器人ADIBOT净巡士在医院、机场、学校等场所广泛应用,助力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秩序恢复。
此外,用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悟空机器人、用于智慧物流的AMR智能移动机器人等也在各领域扎根。未来,“每个家庭都拥有机器人”的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做好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并不容易。尽管本田的ASIMO和波士顿动力的Atlas已开发多年,但由于高昂的成本和难以实现量产,商业化进展缓慢。
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表示,国内企业在机器人行业面临四大挑战:产业、市场、资金和人才。首先,国内进入机器人行业的时间较短,技术积累不足;其次,疫情前真正能大规模应用的场景不多,导致数据获取和训练受限;再次,机器人行业需要长期投入,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最后,复合型人才短缺。
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优必选Walker系列产品的负责人谢铮表示,国内在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方面仍需改进,尤其是在运动控制算法和感知技术方面。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的“智力”也在不断提升。优必选科技抓住机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五年内实现了四次迭代,将成本降至可商用水平。Walker系列机器人不仅应用于科技展馆、影视综艺、政企展厅等领域,还将参加迪拜世博会,担任“智能导览讲解员”。
虽然人形机器人仍在快速发展,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仍属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还有很大差距。优必选科技通过研发人形机器人衍生出一系列技术,应用于养老、物流、教育等多个领域,推动技术与产品相辅相成。
人形机器人要走进日常生活还需经历漫长的过程。中国企业通过不断努力和技术创新,逐步将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最终实现商业化目标。正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欧勇盛所说:“人形服务机器人,过去看欧美,现在看中国。”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已经走在前列,展现出强大的潜力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