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 极地显身手
作者头像
  • 飞哪儿
  • 2021-10-27 12:31:17 1

我国自主研发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在第十二次北极科考中首次成功完成了科考任务。这次科考历时79天,行程达1.4万海里。科考队员邵刚及其同事负责的“探索4500”在北极高纬度的海冰覆盖区表现出色,成功完成了科学考察作业。此次科考不仅展示了我国在自主水下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还为北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首次极地之旅

为了适应极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科研团队对“探索4500”进行了多项技术升级和改造,显著提升了其系统的可靠性。极地环境中,科考母船因风、流等因素频繁移动,影响了水下机器人的布放和回收。此外,冰层还会干扰母船与水下机器人之间的通信。因此,科研团队开发了融合声学遥控和自动导引技术的冰下回收系统,确保了“探索4500”的顺利布放和安全回收。此外,还增设了应急信标,以便在水下机器人上浮后仍能精确定位。

极地考验

尽管科研团队做了充分准备,但北极的天气变化莫测,给科考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次作业前,预定的下潜区域突然遭遇低温和暴风雪,导致海面迅速结冰,给布放和回收增加了难度。然而,通过母船破冰开辟出一块安全区域,科考队最终成功完成了布放和回收,证明了“探索4500”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和适应能力。

科考任务与技术优势

自主水下机器人在极地科考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浮冰观察、水体参数测量和海底地形探测等方面。与传统的人工钻孔方法相比,自主水下机器人不受海冰限制,能够在更大范围、更深海域和更长时间内进行高效科学考察。通过搭载的各种成像设备,科学家能够直观地观察极地水下环境。

水下机器人技术进展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研发水下机器人,近十年间取得了显著进步。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相继研发出“海极号ROV”、“北极ARV”和“探索AUV”等多款水下机器人,并成功应用于多次极地科考。目前,我国的无人水下机器人在主要功能和性能指标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这些机器人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更好地适应各种极端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支持。

通过此次北极科考,“探索4500”展现了我国在自主水下机器人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为未来的极地科考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飞哪儿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极地水下身手机器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