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作者:杜志江(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
医疗机器人涵盖范围广泛,包括手术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等。其中,微创手术机器人是当前最为人熟知的一种类型。这类机器人通过人体微小创口或自然腔道进行手术,最大限度减少了手术中的创伤,缩短了恢复时间,成为现代手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自20世纪80年代起,医疗机器人技术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但临床应用的产品依然寥寥无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的达芬奇腔镜手术机器人。此外,许多国家也在积极研发类似的机器人系统,例如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以色列和加拿大等国。中国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积极参与了相关研究。
腔镜手术机器人集成了高精度机械臂驱动装置、微型手术工具设计、低延迟控制技术和主从操作技术等多项技术,是一种复杂的多学科交叉系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手术机器人作为III类医疗器械,必须满足严格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的标准,这对其生产和监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除了腔镜手术机器人,还有许多专科手术机器人,它们的功能需求因科室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色列Mazor公司的Renaissanc系统、法国Medtech公司的ROSA系统以及北京天智航的天玑系统等,都是此类机器人的典型代表。这些导航类机器人通常比腔镜手术机器人更为简单,它们主要依靠医学影像和辅助生物信息,结合算法和人机交互功能,实现精准的手术规划和导航。
自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得美国FDA认证以来,它在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上几乎占据了垄断地位。最新款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售价高达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且每年还需支付高额的维护费用和昂贵的耗材费用。高昂的成本限制了许多患者接触这种先进的微创手术技术。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原因在于其高度的技术密集性和知识产权保护,以及III类医疗器械所需的严格监管和审批程序。因此,要在手术室中广泛应用这类机器人,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
中国正处于医疗机器人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旺盛为这一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医院、医生和公众普遍接受机器人手术,市场教育已经成熟,医院的需求缺口巨大。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对医疗机器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研发和应用环境。然而,国内医疗机器人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人才短缺和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亟待解决。只有通过政府、产业、学术界、研究机构、医疗机构、检测机构和投资机构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光明日报》(2021年10月31日0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