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人在水下完成冬奥会火炬传递,到骨骼机器人帮助高位截瘫的冬残奥会火炬手站立行走,从备受关注的机器人餐厅到金牌机器人咖啡师,再到排爆、设备检修的机器狗,以及安保巡逻和各种服务机器人……本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展示了种类繁多且功能强大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极大地拉近了科技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
盛会结束后,许多城市的公共服务行业开始采用这些机器人。越来越多的酒店、餐厅、展览馆和医院等场所引入了机器人,用于前台接待、送餐服务、咨询引导、快递配送、消毒防疫和安保巡逻等领域。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似乎越来越近,人们不禁要问:机器人是否会替代人类的工作?
美团、京东等公司都在冬奥会期间提供了无人配送服务。记者在展示中看到了美团最新的“魔袋20”自动配送车,该车最高时速可达45公里,满载重量为150公斤,容积接近540升,在公开道路上可以续航120公里,单次配送量显著增加。在冬奥会前,这款配送车已在延庆冬奥村进行了测试;冬奥会期间,它在北京完成了近4万份订单的配送,实现了超过10万公里的自动驾驶。
目前,使用机器人服务的成本仍然较高。
近年来,随着5G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分拣、智能配送和智能搬运等新型机器人不断涌现,成为了物流和配送行业的新生力量。然而,尽管机器人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高昂的价格仍然是一个挑战。例如,市场上的一款迎宾接待机器人售价在23万至26万元之间,再加上日常维护费用,现阶段使用机器人比雇佣普通服务员更昂贵。
“如果个人开设一家咖啡店,购买一台‘豹大白’是否划算?”记者曾就此咨询“豹大白”的研发企业。
对方没有直接回应价格问题,而是强调:“目前我们主要与大型客户合作,如中国移动的咪咕咖啡,服务场景包括5G展厅、智慧园区、展会或发布会、智慧银行、商业地产和商场零售等。‘豹大白’不仅是一位咖啡师,更是一种智慧营销工具,能提升品牌形象,带来全新的客户体验,从而带动更多的商业机会。”
记者了解到,“豹大白”已经在广州白云机场、国家大剧院、同仁堂旗下的知嘛健康体验店等地投入使用,并成为网红产品。
国内知名机器人专家、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程洪表示,我国应加快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步伐。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的发源地、高端制造的聚集地和集成应用的新高地。虽然我国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研发投入巨大,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这限制了市场推广速度。规模化市场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建议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人工智能将使人们从繁琐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世界经济论坛的相关报告显示,新冠疫情加速了自动化进程,预计到2025年,“机器人革命”将导致8500万个就业岗位被机器人取代,而管理和数据处理中的常规或体力劳动最容易受到影响。不过,新技术也将创造出97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刘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必过分担忧机器人取代人类,人类依然有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可以做。回顾历史,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人也曾担心机器会夺走他们的工作,但现在机器的普及程度早已超过了当时,结果如何?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将使人从非创造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投入到教育、医疗、艺术和科研等领域的创造性工作中。未来将有更多人像谷爱凌一样享受冰雪运动,整个社会和全人类将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让机器学习人的能力,将人们从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也从复杂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们从事更具创意和灵感的工作。如果未来由于人工智能的普及,我们可以从五天工作制转变为三天工作制,八小时工作制缩短为四小时,那么更多的人将有时间去学习、锻炼身体、享受娱乐活动,甚至去畅想未来。这样,人类可能会在地球之外探索更加浩瀚的宇宙空间,开启全新的未来。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