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月,便是“蓝色巨人”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成立111周年的纪念日。这家公司的百年历史,几乎就是现代计算机发展的缩影。它曾制造了人类历史上首个硬盘驱动器和第一台超级科学计算机。美国《时代周刊》曾赞誉IBM:“没有任何公司能够像IBM这样,对全球产业和人类生活方式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尽管如此辉煌,IBM在发展历程中也曾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例如,在成立40年后,其赖以成名的打卡机业务遭遇冲击,IBM迅速转向大型计算机领域,为此投入的研发资金相当于美国研发原子弹项目的“曼哈顿计划”的25倍。又过了几十年,当大型计算机市场需求锐减,比尔·盖茨甚至预言IBM即将破产,但IBM通过推出软件、咨询和运营服务,以及笔记本电脑产品ThinkPad,成功转型。
IBM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1997年,华为花费数十亿人民币引进IBM的管理体系,这套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华为在人才引进和内部管理方面的能力。当时这笔费用相当于华为一年多的净利润,但任正非并未讨价还价。
近年来,许多行业都感受到了经济下行的压力,特别是建筑业。如何像IBM那样穿越经济周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IBM的经历来看,关键在于坚韧地扛住压力,并始终保持创新能力。
也许有人会认为,建筑业只是简单的修桥铺路、建房造楼,不需要太多创新。实际上,建筑业的重要性远超人们的想象。欧美国家将建筑业与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并列为国民经济三大支柱,因为建筑业直接影响整体经济生产。202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9.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25.6%。然而,尽管规模庞大,但建筑业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低效、质量问题和环境污染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创造出适合建筑业的新工具和新思路。
建筑业需要创新,而机器人技术正是一条可能的路径。机器人是当前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尤其是在产业升级方面。虽然建筑业环境复杂,工序繁多,但机器人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精度,减少材料浪费,降低返工率,对环境也更加友好。例如,博智林公司已成功推出了21款建筑机器人,应用于多个工程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尽管如此,人们对建筑机器人的普及仍存疑虑。有人担心机器人尚未普及,缺乏足够的数据来证明其经济效益;也有人担忧机器人会抢走建筑工人的饭碗。然而,实现建筑业的创新需要勇气和决心。每次产业升级,总会有一些先行者愿意尝试,他们会率先享受红利。当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机器人,成本将大幅下降,产业数据也将更加透明。
博智林创建于2018年,是一家广东企业,专注于智能建造解决方案,包括建筑机器人、BIM数字化、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不到四年时间,博智林已研发出近50款建筑机器人,覆盖建筑全周期智能建造工序。截至2023年3月底,博智林已提交3474项专利申请,获得1869项授权。
博智林的产品非常实用,但背后却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公司拥有近2500名核心研发人员,平均年龄31岁,涵盖了人工智能、数字化、机器人、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多个领域。这种人才聚集表明,建筑机器人领域虽然困难重重,但也充满机遇。
建筑机器人仅仅是建筑业创新的一部分,但它的推广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到更有技术含量、尊严和成就感。这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将是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