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播出,引发了观众们的热烈讨论。其中不少话题都围绕着人工智能展开,例如人工智能是否会拥有意识、人工智能是否密谋反攻人类、与人工智能谈恋爱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人类是否能够与人工智能融为一体。这些议题在科幻作品中已经讨论过许多次。
《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2022)的许多剧集展现了“去人类中心主义”的风格。人类灭绝后,机器人在地球上尽情调侃;僵尸围城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插曲;宇航员在外太空遇险后,与卫星融为一体;人类科学家坚守的人类尊严在“智慧有碍进化”的逻辑下被打破。这种风格反映了当前社会对未来的失望,同时也预示着一种新的机器人想象。
陈楸帆认为,人类并没有那么特别,这种“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叙事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之高贵性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形象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作者们常探讨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区别,而现在,这种区别逐渐模糊。
在《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中,机器人不再仅仅是人类的工具,而是与人类共生的伙伴。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不同态度。一方面,人们开始接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对机器人的潜在威胁产生了担忧。这些剧集展示了机器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揭示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复杂关系。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形象也在不断演变。从最早的恐惧和排斥,到后来的接受和融合,这种转变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逐步理解和接纳。陈楸帆和李开复合著的新书《AI未来进行式》尝试通过“虚构+非虚构”的写作方式,为读者描绘一幅“近未来”的人机生存图景。书中既有对未来技术的展望,也有对技术风险的警示,旨在引发读者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深入思考。
陈楸帆认为,科幻作品的创作应结合作者的实际经历。他在科技公司的工作经历使他的作品具有“科幻现实主义”的风格。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技术的应用场景,展现了技术细节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此外,他还提到,科幻作品的不同风格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能否将思想和形式完美结合。
陈楸帆认为,科幻作品应该对技术发展进行反思。他提到,新一代中国科幻作家在反思技术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通过作品探讨技术带来的问题,希望引发公众对技术发展的关注。他强调,科幻作家需要站在独立的立场上,反映人们在技术变革中的体验,通过作品连接读者,形成与技术浪潮相制衡的力量。
在《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中,机器人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不同理解。例如,亚洲国家的科幻作品往往更倾向于将机器人视为“类人”的存在,而欧美国家的作品则更多表现出对机器人的警惕。陈楸帆认为,这些不同的观点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他强调,未来科幻作品应探索更多元的人机关系,跳出传统的二元论模式。
陈楸帆还提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例如,人工智能的意识与人类意识的差异是界定人与机器的关键。此外,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他与AI合作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机器的独特视角和创造力。他认为,这种互动有助于科幻作家拓展创作思路,同时也促使作家们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陈楸帆在《职业救星》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设想: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传统工人通过玩游戏来实现自我价值。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娱乐,还可以成为构建意义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游戏的价值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他指出,游戏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应对不确定的世界,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陈楸帆认为,“爱”和“死”是宇宙间的基本法则,这些主题在《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剧集中的“爱”与“死”之间的张力被生动地展现出来。《吉巴罗》一集尤其引人注目,它巧妙地结合了多种隐喻,探讨了爱欲与理性的冲突。陈楸帆强调,身体感官在冲突中的重要性,提醒我们重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陈楸帆认为,尽管“爱”已成为科幻作品中的常见主题,但它依然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情感。爱不仅是情感上的纽带,更是一种超越维度的力量。随着技术的发展,科幻作品的创作难度也在增加。作者需要在科学认知性和陌生化美学之间找到平衡,以创造出既具有科学依据又充满新奇感的作品。
陈楸帆指出,近年来,现实世界的变化对科幻写作产生了显著影响。疫情、战争、政治冲突等因素都可能重塑文学想象的方式。他认为,技术将成为未来文学中越来越重要的隐喻,探讨人类境况离不开对技术的讨论。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幻作品面临的挑战也将越来越大。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表达技巧,以应对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