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专题报告:缺货加速国产化,新能源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作者头像
  • 向婷婷
  • 2022-08-10 17:52:58 3

短期:工业机器人Q2需求后延,疫情与外资缺货加速国产化进程

宏观:多重因素导致PMI回落,制造业投资依然保持韧性

2022年7月的PMI指数为49.0%,较6月下降1.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包括:1)传统生产淡季和市场需求不足;2)大宗商品价格调整导致上游加速去库存,高能耗行业景气度下降;3)7月以来疫情多点散发,物流指数趋于平稳。尽管如此,制造业投资依然保持韧性,1-6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4%,6月单月增速从7.1%提升至9.9%。特别是汽车和3C行业,6月投资环比分别增长27.5%和33.0%,显示出明显复苏迹象。尽管多重因素影响了制造业的景气度,但制造业投资依然保持强劲,预计短期影响消退后,制造业景气度将会回升。

中观:Q2工业机器人行业有所下滑,疫情与缺货推动国产化进程

工业机器人作为通用设备,其景气度与制造业紧密相关。2022年Q2,工业机器人产销量均有所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1-6月工业机器人产量20.2万台,同比减少11.2%;Q2产量11.5万台,同比减少6.2%。销量方面,MIR睿工业统计显示,2022年Q2国内机器人出货量为6.4万台,同比减少14.5%。但从6月开始,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步消退,行业出现了积极的变化。6月单月产量4.6万台,同比增加2.5%,环比增加26.0%,单月产量已转正。从头部企业的订单数据来看,ABB、KUKA和雅马哈的订单量分别同比增加30%、39%和8%,环比分别增加2%、48%和减少19%。

下游细分市场表现

不同下游行业表现各异,其中新能源车、光伏、医疗和半导体等行业增长较快。尤其是新能源车产业链拉动效应显著,汽车电动化、网联化、轻量化需求加速,推动了机器人在汽车整车、零部件和电子等领域的应用。相比之下,3C行业表现不佳,手机库存高企,设备投资动力不足。一般工业受疫情影响较大,需求疲软。

机型表现

协作机器人和大六轴机器人同比微增,SCARA机器人略有下滑。协作机器人在汽车零部件、半导体等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大六轴机器人在新能源领域应用较多;SCARA机器人在锂电和医疗领域增长较快。这些下游行业增速较快,但小六轴和Delta机器人因消费和一般工业需求疲软而出现负增长。

竞争格局

疫情影响和外资品牌缺货严重,推动了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进程。2022年Q2国产化率达到36.8%,同比提升6.4个百分点。原因在于疫情影响导致进口受阻,外资品牌交货期普遍长达8-10个月,而国产品牌交货期为1个月,重负载机型为2个月。锂电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投资高峰期到来,也为国产替代带来机遇。头部企业受益明显,2022年Q2国内出货量前十中,汇川、埃斯顿和新时达分别位列第4、第5和第9位,国产头部企业排名逐步提升。

他山之石:产业+政策+出口推动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

日本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经历了从摇篮期到再发展期的五个阶段,分别是1967-1970年的摇篮期、1970-1980年的实用期、1980-1990年的普及提高期、1990-2009年的平稳成长期和2009-2021年的再发展期。日本工业机器人的生产额从1975年的111亿日元提升至2021年的9391亿日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1%。

驱动因素

1970s-1990s:汽车产业崛起+政策扶持

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汽车产业需求的爆发和政府的政策扶持。1970年代开始,日本汽车行业崛起,工业机器人产销量迅速增长。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包括用户普及政策和财政援助政策,促进了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2009-至今:内销转出口,寻找新发展方向

2009年后,日本工业机器人由内销转为出口,面向国际市场。经济危机后,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快速提升,日本作为全球机器人强国充分受益。2018-2021年,日本工业机器人出口额占总销售额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

代表性企业:发那科与安川电机

发那科

发那科以数控系统起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机器人业务,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发那科的三大业务部门包括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和智能机器,机器人业务是其第一大业务,2021年收入占比达36.6%。

安川电机

安川电机以电机起家,逐步发展为全球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安川电机在机器人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不断突破,2021年工业机器人累计出货量达50万台。

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迎新能源+国产化双重机遇

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中国工业机器人起步虽晚,但增速快,目前是全球最大市场。2001-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从7.8万台增至38.4万台,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从700台增至16.8万台,复合年增长率为33.5%。

发展空间

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迫使制造业向自动化发展。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2.6亿,占总人口的18.7%。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人口减少,进而推升人力成本,倒逼制造业向自动化升级。

应用场景拓宽

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领域逐渐多元化,2021年非汽车领域的应用占比超过70%。锂电池行业是工业机器人的重要应用场景,保守估计1GWh锂电池产线需要约100台机器人。

政策扶持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得到政策支持。2021年12月,工信部等联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和工业机器人产业。

外资垄断高端市场,国产机器人迎黄金替代期

长期以来,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外资品牌占据。国产替代虽然进展迅速,但高端市场仍被外资品牌控制。短期来看,疫情导致外资进口受阻,国内品牌交货期优势明显,部分厂商会选择国产机器人。长期来看,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有望改变原有格局,国产机器人在新能源领域将更具优势。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新能源和国产替代的双重机遇下。国产头部企业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快速迭代,逐步缩小与外资品牌的差距,扩大市场份额。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向婷婷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国产化新能源缺货机器人加速长期打开成长专题报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