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人类就开始想象机器人的应用。欧美科幻作品如《终结者》描绘了机器人可能成为反派或守护者的角色。而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将机器人视为陪伴者,提供情感价值。例如,蔡明和郭达在春晚上的小品《机器人趣话》便展示了这种温馨的设想。
实际上,所谓的“妻子机器人”并非真实存在。之前媒体热炒的“妻子机器人”其实是日本科学家石黑浩团队设计的女性机器人——“ERICA”。这款机器人的初衷并不是作为“妻子”,也没有公开销售。最便宜的版本也需要60万元,而非媒体所称的10万元。尽管“ERICA”的外观设计非常精致,但她主要用于智能互动,而不是承担家务或情感伴侣的角色。
“ERICA”拥有逼真的面部表情和声音,可以回答各种问题,甚至模拟朋友间的对话。她的眼睛经过特别设计,可以追踪对话者的位置,使对话看起来更加自然。然而,“ERICA”并不能完成家务劳动,也无法自主行走或做出复杂的手势动作。因此,她与人们期待的“妻子机器人”相去甚远。
除了“ERICA”,中国科研团队也设计了一款名为“佳佳”的机器人,外观甜美端庄。印度也有一些爱好者自行设计的机器人,但由于技术限制,这些机器人通常缺乏精细的外观和高级功能。
尽管没有专门设计的“妻子机器人”,确实有一些人会选择与虚拟形象或机器人建立某种形式的关系。例如,日本男子近藤显彦痴迷于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并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婚礼仪式一应俱全,甚至包括蜜月旅行。近藤显彦的生活几乎完全围绕着初音未来展开,吃饭、听音乐、睡觉等日常活动都与初音未来相关联。此外,还有一些人选择与玩偶或机器人结婚,这在他们看来是完全正常的。
从近藤显彦的故事可以看出,尽管目前的技术水平尚不能让机器人像真正的妻子那样做家务,但人们对机器人的感情寄托却在不断增加。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或许会有更多人选择与机器人建立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