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一个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2022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去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8.7万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超过26万台,同比增长超过53%。
辛国斌还指出,截至2021年底,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101家,涵盖了整机、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多个方面。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为36.6万台,同比增长68%,服务机器人的产量为921万台,同比增长49%。
今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的融资金额超过了50亿元,核心零部件、协作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助力了一批初创科技企业快速发展。
辛国斌认为,机器人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新产品的不断涌现、新应用的广泛拓展以及新生态的协同发展。
工业机器人主要分为多关节机器人、协作机器人、Delta机器人和SCARA机器人四大类,根据用途又可以细分为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加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和洁净机器人等。
辛国斌提到,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从简单的搬运和上下料操作扩展到装配、打磨、抛光等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操作。此外,具有柔顺控制特性的协作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精密加工生产线。
机器人通过反馈环境变化信息来调整自身的行为,这种控制方式被称为柔顺控制。柔顺控制过程中,机器人主要依靠视觉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等来感知外界变化。
辛国斌在会上介绍了3D机器视觉、多维传感、智能仿生材料等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应用成果,这些技术显著提高了机器人的决策力、感知力和反应速度,使其能够灵敏地感知外部力和形状的微小变化,并做出精确的自适应和自修复反应。
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长,机器人领域涌现出了一批突破传统作业边界、独具特色的创新产品,如中国研发的自供电软体机器人,已成功实现万米深海探测和驱动,能够在南海3000多米深的海域航行。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辛国斌强调,随着全球机器人产业链的日益紧密,机器人企业需要加快开放合作的步伐。一方面,国际企业需更深入地融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应加速国际化布局,进入国际领先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不断拓展合作范围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