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头号死因,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已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介入手术量逐年增加,目前PCI病例数已经超过一百万例。然而,心血管内科专业执业医师,尤其是专门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医师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这使得临床上对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需求更为迫切。
介入手术机器人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显著。首先,它可以通过主从控制技术有效减少医生在介入手术中受到的辐射伤害。其次,它可以显著提升手术的标准化和一致性,确保手术效果不受医生个人因素的影响。此外,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标志着远程冠脉介入手术迈出了一步。
目前,在这一领域,国外多家大型医疗设备企业和初创公司已有多个产品等待上市,而国内也有近十家企业准备进入这个市场。尽管国内尚未有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获得批准上市,但由于相关硬件技术和前期研究较为成熟,预计在未来一两年内,介入手术机器人有望获得上市许可。
然而,介入手术机器人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机交互。当前的介入手术机器人尚未显著提升手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例如,尽管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微创手术中表现出色,但仍存在安装复杂等问题。
近年来,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在智能化方面。例如,途灵CorPath GRX系统集成了先进的智能辅助功能,通过记录医生常用的操作手法并自动执行,提高手术效率和可预测性。此外,CorPath GRX还能够以亚毫米级别的精度测量病变,从而精确规划手术路径和器械输送,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随着医疗影像分析技术的发展,“虚拟支架”概念逐渐流行起来。借助数字化术前评估技术,医生可以利用血管形态学和功能学数据进行智能诊断,并在术前进行可视化虚拟支架放置和手术规划,从而更准确地选择最佳手术方案。相比之下,在传统的介入手术中,医生主要依赖主观经验。
虽然介入手术机器人在国内即将上市,但如何制定合理的收费模式或商业化路径,仍需慎重考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医疗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应当以改善人类健康为最终目标,而非仅仅作为盈利手段。
新技术和新发明正在推动医学向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医疗机器人也在不断向智能化迈进。未来,医疗机器人的智能升级将从现有的自动化系统逐步发展为具备更高自主性的系统。这要求整个系统不仅要拥有广泛的知识库,还要具备强大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能够根据任务调整规划,更好地辅助医生完成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