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哲睿”)的科创板IPO申请得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受理,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作为国内首家未盈利的手术机器人公司,思哲睿一直被誉为“中国版达芬奇”。然而,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弥补近20年的发展差距,并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思哲睿面临的重要课题。
思哲睿专注于手术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成立于2013年,由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杜志江牵头,联合多名哈工大同事共同开展手术机器人的研究工作。
目前,思哲睿已研发出多种手术机器人产品,包括腔镜手术机器人、经尿道柔性手术机器人、经口腔手术机器人、人工耳蜗手术机器人、脊柱内镜手术机器人等。其中,腔镜手术机器人——康多机器人®进展最快。
2022年6月,康多机器人®SR1000(注册型号:KD-SR-01)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可用于泌尿外科上尿路腔镜手术。这标志着思哲睿成为了国内首个拥有该产品的企业,但也意味着公司至今仍未能实现营业收入。
报告期内(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思哲睿没有正式开展产品销售,仅产生了少量的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527.52万元、66.31万元、103.89万元和3.28万元。与此同时,公司连续四年出现巨额亏损,累计未弥补亏损达1.49亿元。
高额的研发投入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报告期内,思哲睿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862.44万元、2889.53万元、6062.97万元和6928.62万元。未来三年,公司计划继续投入10亿元用于手术机器人产品的研发。
除了研发项目,思哲睿还计划投入3.27亿元用于手术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和1.02亿元用于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以推动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手术机器人的推广需要对医生进行培训,这增加了推广难度。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思哲睿的商业化团队仅有41人,相比之下,美国直观外科公司的“达芬奇”系列手术机器人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早在2000年,“达芬奇”系列手术机器人就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有6730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投入使用,完成了超过1000万台的手术。相比之下,思哲睿的康多机器人仅在少数医院进行了临床实验。
尽管如此,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的潜力依然巨大。2021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41.9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约18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5.7%。
然而,高昂的费用和医生及患者的教育仍是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只有少数城市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范围,这对于普通患者而言仍然是一个负担。
此外,国内医院的行政审批周期较长,可能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阻力。尽管如此,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市场竞争激烈。近年来,直观外科公司更加重视中国市场,并计划在浦东张江设立新的制造与研发基地。
虽然目前尚未实现盈利,但作为哈工大技术背景转化项目之一,思哲睿受到了众多创投机构的关注。从2017年起,深创投等机构陆续向思哲睿投资。2022年1月,深创投再次以1亿元的价格认缴公司新增注册资本,使得思哲睿的估值暴涨至81亿元,较之前一年翻了1.7倍。
深创投及其关联基金在思哲睿的持股比例合计约为7.82%,成为重要的股东之一。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杜志江直接持股14.84%,并通过一致行动人和其他途径控制公司33.41%的股份。
综上所述,思哲睿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额的研发投入时,仍需不断努力,以实现商业化和盈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