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提出要在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为了响应这一号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人民网上海频道合作,开设专栏,聚焦中国科创企业的成长历程,探讨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和共享经济等领域的发展。
2016年,人工智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李通正是抓住了这个时代机遇,成为机器人产业的先行者之一。
试错与锚定
李通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始于中学时代。大学期间的系统学习,为他在机器人产业化道路上的领先奠定了基础。2008年,他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加入微软,成为一名技术员。两年后,他放弃了稳定的职业生涯,与三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机器人产业化应用的研究。
初创阶段,他们面临诸多未知和挑战。尽管初期尝试了多种机器人项目,但仅能勉强维持生计。经过三年的摸索,李通决定专注于服务型配送机器人,希望机器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扩张与锤炼
2013年,擎朗智能推出了轨道服务机器人“小朗”,迈出人工智能在餐饮行业的第一步。随后,公司凭借送餐机器人“Peanut”获得了资本青睐,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擎朗智能采用了租赁模式,这一策略不仅降低了客户的成本,还解决了餐饮业用工难题。
送餐机器人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提高了服务效率。然而,复杂的餐厅环境和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对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擎朗智能不断优化技术,使其适应不同场景,逐渐成为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的领导者。
求稳与苟住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餐饮业遭受重创,擎朗智能迅速调整策略,转向国际市场。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擎朗智能依然实现了快速增长。如今,国际市场销售已经占到公司总销售额的60%以上。
张维炯认为,擎朗智能的成功在于其产品在市场中的独特价值和良好的推广策略。此外,企业需要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拆解与重塑
十年间,擎朗智能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目前,公司在北美、南美、欧洲、亚太、中东及非洲等地均有布局,足迹遍布全球600多个城市和地区。李通坚信,随着全球人力成本的上升,人工智能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为社会带来更多便利。
展望未来,擎朗智能将继续深耕国际市场,推动技术创新,为全球用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