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宣布,位于基地内的大熊猫博物馆迎来了一位特别的“新朋友”——仿生大熊猫机器人“小川”。这是全球首个仿生大熊猫机器人。
为了提升大熊猫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同时传播大熊猫文化,熊猫基地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开发了这只仿生大熊猫机器人。“小川”在交互机器人形态、非封闭场景下的人机交互模式以及智能体底层行为逻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设计团队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将动物外形与人类交互方式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动物+人+机器人”的设计理念。此外,他们还提出了一种“弱支配性策略”,使得无论游客采取何种行为输入,“小川”都能够给出适当的反应,从而实现与游客之间的顺畅交流,解答关于大熊猫的相关科普知识。
传统交互机器人往往缺乏对非意识行为的设计,而“小川”则将目光注视与跟随、眼球眼皮联动和面部微表情等非意识行为融入到其设计之中,使其在与游客互动时能够表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表情和动作,如高兴、认同、生气、拥抱、动耳朵、眨眼睛等。
成都大熊猫博物馆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仿生大熊猫“小川”的加入,不仅增加了博物馆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促进了科技与大熊猫科普文化的深度融合。
(本文由张建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