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团队研发机器人,跨越琼州海峡完成微米级眼科手术
作者头像
  • VR观察
  • 2023-07-27 21:41:11 9

在一次微米级眼科手术中,医生通过远程操控,成功实现了约600公里外的视网膜下注射,其精度之高,几乎相当于在头发丝中注入药物。一个月前,这种手术首次跨越琼州海峡,在广州和海口之间顺利完成。

7月25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林浩添教授团队分享了该研究的最新进展。未来,“5G远程高精度眼科手术机器人”有望应用于多种眼底疾病,包括眼底病变和白内障等疾病的治疗。

林浩添表示,眼科手术极其精细,在中国,掌握眼底手术技能的医生数量有限,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顶级医院。针对这一问题,他与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黄凯教授共同组建了一个医工交叉创新团队,联合医疗器械企业经过多年的探索,自主研发出了5G远程微米级眼科手术机器人。

黄凯解释说,这款机器人由医生远程控制端和本地机器人眼科手术端两部分组成,其中独特的机械臂结构是关键部件。研发团队通过多学科融合和软硬件协同开发,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机械臂微米级精度的远程运动中心控制和末端重复定位。

在手术过程中,眼科医生可以通过5G通信技术和超高清显微立体视觉成像技术,实时获得低延迟的远程显微手术画面,从而精确控制眼内器械的深度和运动轨迹。

此外,机器人通过运动缩放控制和智能算法等技术,能够消除人手的颤抖,使手术更加精细和稳定。6月23日,研发团队在海南省眼科医院和中山眼科中心之间成功进行了5G远程微米级眼科手术,以实验动物为手术对象,完成了多个高精度操作。

黄凯指出,人类的头发直径大约为80微米,这次眼科手术的精度之高,堪比将药物注入头发丝。

林浩添认为,此次广州至海口的跨海手术成功展示了5G远程微米级眼科手术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这款机器人正在推进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流程,一旦获批,将立即展开临床试验,争取早日投入实际应用。

对于眼科医生短缺的问题,林浩添表示,手术机器人可以帮助年轻医生迅速掌握精准稳定的手术技能,缩短培训周期。传统的培养一名成熟的眼底医生可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而手术机器人通过技术赋能,可以大幅缩短这一过程。

对于患者来说,手术机器人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眼底病变,例如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和夜盲症等。研发团队还在开发白内障手术模块,以拓展其应用范围。

林浩添还提到,正如医生学习不同手术技能一样,手术机器人在掌握基础技能后,也能通过不断学习,适应不同的手术终端设备,从而执行各种不同的手术。团队将继续推动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结合数字化远程医疗和自主创新手术机器人技术,将优质的医疗资源辐射到更多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VR观察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琼州海峡微米广东眼科机器人跨越手术研发团队完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