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的世界里,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超过人类。在2023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斯克的这一预言刚说完,傅利叶通用人形机器人GR-1便惊艳亮相。
GR-1外形高挑且轻盈,形似人体骨骼,行走时动作敏捷。7月12日,这款机器人正式发布,标志着傅利叶智能从专注于康复机器人领域转向了更为广泛的通用机器人技术平台。
傅利叶智能董事长兼CEO顾捷表示,他们计划在未来一两年内实现量产,三年左右让机器人能够灵活地完成各种通用任务,并在五年到十年内让机器人走进普通家庭。顾捷将这一目标分为三个阶段逐步实现。
通用机器人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顾捷认为,未来的机器人应该具备多种功能,能够通过不同的应用程序完成各种任务。GR-1的体型类似于成年女性,但其步速却接近正常成年人,承重能力更是堪比成年男性。该机器人身高1.65米,体重55公斤,拥有40个自由度,最大关节模组扭矩为300牛米,步行速度可达每小时5公里,承重能力为50公斤。实验视频显示,GR-1已经能够快速行走、灵活避障、稳定上下坡并抵抗外部冲击干扰。
通用人形机器人应当具备类似人类的身体构造,包括头部、躯干和四肢,能够进行双足行走,具备一定的认知和决策能力,能够灵巧地执行任务。这要求机器人在增强力量的同时控制好体重,这并非易事。六年前,外骨骼机器人初次穿戴在患者身上时,由于关节力量不足和设备本身较重,患者需要借助拐杖保持平衡。
傅利叶智能认为,只有将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结合起来,才能造就真正的通用机器人。未来,公司将着重提升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并与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认知能力,开放接口以促进合作。
顾捷展望了通用机器人的未来:下一代机器人不仅能够奔跑、跳跃,还能更好地理解和响应人类指令,独立完成更多任务。
做一款通用机器人,是顾捷从大学时期就有的梦想。当时,机器人的运动能力、AI算法以及市场应用等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傅利叶智能选择从康复机器人入手。从2015年开始,团队陆续推出了多款产品,包括上肢康复机器人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成为国内首家推出商业化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公司。直到2019年,傅利叶智能才低调启动通用人形机器人项目。
顾捷比喻说,打造人形机器人就像是搭建乐高积木,需要将各个关键模块组合在一起。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在传感器、一体化执行器、模块化设计和机械仿生结构等领域积累了大量专利,特别是在执行器关节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全球范围内,机器换人已经成为潮流,但对于是否需要人形机器人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专用机器人已足够满足需求,另一种则认为通用机器人才是终极形态。顾捷认为,如果人形机器人能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那么环境就不需要太多改变,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例如,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一样担任医生、司机、厨师或消防员等角色。只需在特定场景下进行适当的开发和适配,就能赋予机器人某种职业。与人形机器人相比,四足机器人和轮式机器人的优势较弱,因为它们的视野较低且无法跨越障碍。
经过八年的积淀,傅利叶智能的康复机器人已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0家医院使用了他们的产品。这为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生产和落地奠定了基础。傅利叶智能将康复养老作为第一个落地场景,期望未来机器人能够成为人们的助手、伙伴甚至同事。
从1972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发的WABOT到2022年特斯拉首次展示的Optimus,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谈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在通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差距,顾捷表示,虽然目前仍存在差距,但随着技术进步,中国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发展,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傅利叶智能致力于构建通用机器人技术平台并开放生态系统,旨在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本土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通用机器人生态体系。